《中國茶葉》2024年第46卷第12期的“專題”欄目發表題為《廣東茶葉植物一新種——鳳凰茶》的課題研究論文,文章提出:鳳凰水仙及其衍生的鳳凰單叢種群在分類學上能夠確立為一個獨立的新種——鳳凰茶,并與長期作為茶葉栽培的茶(中國茶)和普洱茶并列為第三個種。
以下為文章截圖




這不僅是植物學界發現領域的一次新突破,也是潮安區委、區政府貫徹市委“潮州文化探源工程”工作部署,推進“潮州茶系與工夫茶道”課題研究所取得的一項重大成果。
2022年以來,潮安區委、區政府認真落實市委“潮州文化探源工程”工作部署,啟動《潮州茶系與工夫茶道》課題研究和圖書編纂工作。兩年多來,《潮州茶系與工夫茶道》課題組深入福建、浙江、云南等全國各主要茶區調研考察,聯絡茶學科研單位和高校專家學者,并組織專家學者到潮州茶區開展科學考察活動,為《潮州茶系與工夫茶道》進行課題攻堅。
2024年10月至11月,由植物學家葉創興帶領的課題研究專家團隊,繼續前往鳳凰山對茶樹資源開展調研考察。通過反復比較復核和認證,專家團隊認為:“鳳凰茶”是茶樹從世界原產地——中國西南部向桂、粵、閩、浙地區傳播過程中,由于“同源分居”和“地理隔離”,在潮州鳳凰山這一特殊地理與氣候條件下的“避難所”,形成了有別于“茶”和“普洱茶”的新種“鳳凰茶”。
《潮州茶系與工夫茶道》編委會顧問、《廣東茶葉植物一新種——鳳凰茶》課題研究專家團隊主要負責人葉創興指出,新種“鳳凰茶”與茶和普洱茶相較,最大的區別有四點:一是其子房無毛,二是其芽葉的毛被極快變禿凈,成茶絕不帶毫,三是其芽葉制成的單叢茶具有多種花香香型,四是新種“鳳凰茶”與禿房茶相較,其果皮僅厚1~2mm,而禿房茶果皮厚3~7mm;與子房無毛的榕江茶相較,其芽葉幼時有白色柔毛,而榕江茶芽葉即使幼時亦無毛;且禿房茶與榕江茶并未被栽培飲用,而鳳凰水仙栽培飲用史至少已有600年。
對促進單叢茶的發展來說,鳳凰水仙新種的確立也具有多種意義。“首先,它提升了植物學的地位。其次,‘種’強則產業強,‘種’優則產業優,‘鳳凰茶’新種的助力,將推動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潮州茶系與工夫茶道》課題研究和圖書編纂工作總顧問、廣東省高級評茶師學會會長鄭永球還指出,“鳳凰茶”在育種方面具有創新的作用,作為優質種,鳳凰水仙將對茶樹新種的培育產生重要影響。
對于本次“鳳凰茶”新種課題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潮州茶系與工夫茶道》編委會主編黃得興表示:“我們以跳出潮州看潮州的宏觀視野,深入到福建、浙江、云南等全國各主要茶區,開展調研考察,不僅提高了潮州茶葉品牌鳳凰單叢在中國茶葉乃至世界茶葉版圖的地位,同時也對鳳凰單叢為何具有香味類型眾多且豐富的超高香型特點提供了從物種方面進行科學研究的新視角,為潮州的茶科技、茶產業和茶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個新平臺,創造了一個新機遇。”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慧
編輯|翁純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