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鳳鰲頭鳳義興英歌隊教練 陳梓齊:
之前在學校社團學了英歌舞,后來放假在家的時候,自己一個人拿著英歌槌舞著玩,覺得挺無聊的,想著如果鰲頭有一班英歌舞隊,逢年過節應該會很熱鬧,自己就組織了一班。當時是托一個朋友幫忙做海報,發抖音,然后叫朋友幫忙發朋友圈,一開始吸引了100多人來參加。
面對人數眾多的隊伍,陳梓齊深知憑一己之力難以完成教學。于是,他又邀請了同樣熱愛英歌舞、熱心非遺文化傳承的三位好友參與隊伍的日常教學。來自汕頭潮南的陳澤揚正是其中之一,盡管每周末從潮南到東鳳的路途遙遠,但因著對英歌舞的熱愛,倒也樂在其中。
本身我在學校也跳英歌舞,也是英歌舞社團會長,我自己學了英歌舞有3年多時間,也想把自己學的傳承給這些同學們,就是希望這個英歌舞文化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喜歡英歌舞仿佛是刻在潮汕人民DNA里的本能,鳳義興英歌隊的迅速壯大也在意料之中,但由于英歌舞本身是一種偏爆發性的、體力消耗大的運動,在學習過程中,陸續有隊員因為訓練辛苦和學業原因退隊。目前,隊內共有隊員71人,平均年齡只有十六七歲,年齡最小的是隊伍最前方舞蛇的小“時遷”,僅有九歲。
我媽媽上次帶我去下園村看英歌舞,我很喜歡,就來這里學了。我一開始學是拿英歌槌的,現在就拿“蛇”。
我們這支隊伍的成員,基本都是學生,平時訓練也都是周末時間。我們在教的時候,一個哨聲就是一個動作,如果一個動作做得不好就重新來,一直練,不斷加強。
訓練是辛苦的,但充滿活力的少年們湊到一起總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對于英歌舞的傳承與創新,他們一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據了解,鳳義興英歌隊傳承金浦派系的快中打法,動作幅度更大更強,此外,為了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該隊還在傳統七下槌的基礎上進行了陣型和槌法的改編。
因為我們的教練有學不同地方的槌法,也是為了讓隊伍的表演有更高的觀賞性,就利用不同地方的槌法風格進行設計、創新,形成現在的十二路槌。看起來鏗鏘有力,有戰斗的氣勢。
隊伍規范起來,訓練也漸入佳境,但缺乏演出服裝、鑼鼓道具等硬件設施如何解決?一時間,資金問題難倒了這群十幾歲的“英雄漢”。好在鰲頭鄉的熱心人士、鄉賢群眾及時伸出援手,解決了這支年輕隊伍的后顧之憂。
一開始沒有大鑼鼓、鈸這些器材,要去跟別人借,久了也覺得不好意思,后來跟其他教練商量了一下,看看能不能讓隊員家長幫忙出資,家長還有其他熱心人士都非常好,非常支持,都來資助。包括當時到陳氏家廟訓練,地面太滑、有水啊,理事會都會幫忙掃,需要水的話,熱心人士也都幫忙買水給我們的學員喝。
當時這群青年人要組織這支隊伍,宗祠理事會,包括父老鄉親都感覺非常好,對豐富文化生活、傳承文化非常好。從管理上來說,各個村都有溝通,鼓勵、支持他們,宗祠理事會作為社會力量,幫忙發動鄉賢、熱心人士提供部分資金支持。
鳳義興英歌隊在一次次練習、磨合中迅速成長,也在一次次接受幫助中心懷感恩,因而也更加堅定地以一次次賣力的訓練、路演回饋鄉親。雖然年少,但隊員們志存高遠。大家都希望,未來能站上更大的舞臺,展示潮汕英歌的魅力與風采。
經過他們組建初期訓練了一段時間后,去到各個村路演,可以說群眾即便沒有百分百滿意,也已經非常滿意了。這支隊伍成長得非常好,重點就是加強素質教育,規范言行,不要太散漫。
目前還是踏踏實實在這里好好訓練,等到以后有更好的機會,我們再去外面展示,參加表演,希望鳳義興英歌隊能成為鰲頭有代表性的英歌隊,把英歌舞文化好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