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近幾年人工增雨如此頻繁?目前作業情況如何?”“氣象為農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有哪些措施?”“公眾如何獲取氣象預警信號和停課通知?”傾聽群眾呼聲、接受群眾監督、促進作風建設,2月23日,市氣象局上線“潮州政風行風熱線”節目,就聽眾所關注提出的人工增雨作業,氣候年景、氣象為農服務以及災害性天氣防御等熱點問題做了詳實的解答,向公眾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筑牢潮州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人工降雨作業。(市氣象局供圖)
群眾提問:
經常看到我市氣象部門開展人工增雨的消息,為什么近幾年人工增雨如此的頻繁,是我們潮州近幾年都比較旱么?2022年的氣候年景怎么樣?
市氣象局回答:
是的,近幾年我們市出現降水偏少的情況,2016年是近年來降水最多的一年,從2017年至今,我市降水連續偏少,尤其是2020、2021年這2年的降水偏少值接近30%。
預計,2022年屬于偏差年景,氣象災害主要表現可能為前旱后澇,旱澇急轉,階段性、局地性旱澇災害明顯。開汛略晚,開汛前可能出現階段性氣象干旱,開汛后將會出現多次降水集中期,可能引起暴雨山洪等次生地質災害;后期臺風個數接近常年,強度偏強。預計,2022年年平均氣溫22.3~22.7℃,較常年略偏高;年平均降水量為1800~2000毫米,偏多1~2成左右。
記者獲悉,近5年我市連續降水偏少,市氣象局按市政府要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主動向空中水資源要水,減輕我市旱情。其中2021年在全市范圍內組織實施了56次地面火箭增雨作業,其中成功30次,共發射125枚火箭彈。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作業影響區域降水明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干旱形勢,增加了水庫蓄水量,降低了火險等級,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和空氣質量,取得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其中,饒平縣湯溪水庫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作業點已于2021年12月完成建設并順利通過驗收,2022年起正式投入使用,標準化作業點的建成有效提升了我市人影作業現代化水平。
按照《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規定,在每年開展人影作業前,市氣象局會組織編制年度人影工作計劃,并征求同級有關部門意見修改完善后報經市人民政府批準。作業公告分為全年作業公告和短期作業公告,在當年首次作業前,至少提前7天向社會發布人影年度作業公告,主要通過政府網站、潮州市氣象局公眾網、微信、微博、短信、抖音、氣象大喇叭、顯示屏等進行發布;當氣象臺會商研判短期內具有作業潛勢時,市氣象局提前至少三天對外發布短期作業公告,包括作業地點、作業時段、作業方式、影響區域、注意事項、聯系方式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公眾較為關注的人工降雨催化劑安全性等問題,市氣象局介紹道,人工增雨作業主要目的是增加水庫區域的降水量,增加水庫蓄水,保障用水需求。目前我市實施人工增雨作業采用的催化劑主要作用成分是碘化銀,具有成核率高、核化速度快等優點。雖然碘化銀中的銀離子是重金屬,但由于碘化銀用量很小,且分散在很大的區域里面,單位面積的含量微乎其微,經計算釋放的催化劑大約每平方公里只含有一克碘化銀,人工增雨作業區域水體和土壤中積累的銀離子濃度遠低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濃度,因此現在所用的催化劑量并不會產生環境污染。
群眾提問:
氣象為農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有哪些措施?
市氣象局回答:
近年來,市氣象局結合農業農村生產發展實際,不斷創新氣象服務手段,開展“直通式”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成立氣象為農服務團隊,對主要作物及特色作物茶葉進行氣象服務,同時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在關鍵性、轉折性、災害性天氣來臨前,直接通過手機短信的形式向農村氣象應急責任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現代化農業產業園負責人等發送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天氣報告、天氣實況等消息,切實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記者還了解到,根據潮安區鄉村振興氣象服務需要,市氣象局積極與潮安區農業農村局及相關涉農部門溝通聯系,共同推進了潮安區涉農專家聯盟的建立,定期召開涉農專家聯盟會議,共同促進茶葉氣象服務能力的提升。
在2020年11月,市氣象局與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潮州中心支公司舉行了合作框架協議簽訂暨茶葉保險指數研發啟動儀式。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已完成首期茶葉低溫氣象指數保險模型研發,該模型主要為海拔600米以下茶園的春季低溫災害提供保障。
此外,為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絡,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范能力,近年來,我市陸續在饒平縣高堂鎮建成水稻小氣候觀測站一個;在饒平縣浮濱鎮茶葉產業園和潮安區鳳凰鎮茶葉產業園分別建成茶葉小氣候站,均已投入正常業務運行。這些氣象助農措施的落實,為推動我市鄉村振興貢獻氣象的智慧和力量。
群眾提問:
公眾如何獲取氣象預警信號和停課通知?
市氣象局回答:
2015年3月1日實施的《廣東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和2019年施行的《廣東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規定》,條例和規定均明確了氣象部門發布的臺風黃色、橙色、紅色預警信號和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為停課信號。
市氣象局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為公眾提供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多達14種左右),傳統媒體:電視、廣播、信息顯示屏、電話、短信、大喇叭等;新媒體:潮州天氣(微博、微信、抖音官方號)、繽紛微天氣小程序、停課鈴APP等。
據市氣象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公眾在臺風、暴雨天氣時,除了上述途徑外,還可以關注教育部門官方網站和校訊通等。“停課鈴APP和繽紛微天氣小程序,除了預警信號以外,還有精細到鎮街一級的分鐘降水、小時預報和逐天預報,以及云圖、雷達圖、臺風預報等。”
市氣象局表示,接下來將結合我市氣象現代化工作實際,以“傾聽群眾呼聲、接受群眾監督、促進作風建設”為宗旨,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出來的熱點、難點問題,化解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強氣象部門政風行風建設,樹立我市氣象系統的行業良好形象,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走深、走實。
作者|潮州日報記者 丁玫 吳冰
編輯|翁純
審核|吳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