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快到了,貧困戶的慰問工作怎么樣了?”
“都什么時候了還說這個!”
“如果貧困戶慰問工作不到位,我好了第一件事就是找你‘算賬’。”
“你都不知道有沒有命來找我呢!”
“有幾戶貧困戶還要拜托你幫我走下,別和他們說我病了。”
“指不定要拉你去火葬場燒了,你還惦記工作!”
……
這段對話發生在2019年春節前夕的南方醫院重癥監護室,對話者是一起共事了17年的“老伙計”,他們是潮州市饒平縣浮濱鎮的鎮委書記陳小令和浮濱鎮民政辦原主任張和平。
前段時間,長期抱病上崗的陳小令患上了“感冒”,原以為只是普通感冒,誰知道在當地治療之后不好反糟,甚至一度陷入了昏迷,只得緊急送往廣州救治,住進了重癥監護室。
陳小令這一倒,浮濱鎮的貧困戶們流淚了,他們紛紛打電話關心詢問病情,都快把陳小令的手機打“爆”了。讓貧困戶落淚的陳小令,究竟是一位什么樣的干部?近日,記者走進浮濱鎮,走訪了該鎮干群。
不管身份如何變化,心系群眾初心不改
1992年6月開始,陳小令在坪溪鎮工作。2002年,坪溪鎮并入浮濱鎮,陳小令任黨政辦主任。浮濱就像他的第二故鄉,一呆就是27年。
陳小令在受災點。
提起陳小令,浮濱鎮的干部們這樣評價:他是一個為了工作廢寢忘食的人,一個差點將生命定格在扶貧路上的人。
27年的工作生涯中,他養成了一個習慣,日間處理事務,熬夜撰寫公文材料、研讀政策。“20多年來,他為了工作不分晝夜,廢寢忘食。”提起陳小令,共事17年的一幕幕浮現在張和平的眼前,“他是累倒了。”
張和平說,陳小令扎根浮濱長達27年,先后任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黨政辦主任、副鎮長、黨委副書記、鎮長、黨委書記。“這么多年,不管是當普通干事也好,當鎮領導也好,他事事親力親為,他心系群眾的初心從沒變過。”
很多群眾在辦理個人事項的過程中,因為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材料的寫作,但只要他們找到陳小令這個“鎮里的干部”,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幫忙。
每年汛期,陳小令都奔走在救災搶險一線。
2006年,臺風碧利斯肆虐,饒平多個村莊遭水浸。在得知浮濱鎮五祉村、經山村水浸嚴重后,擔任鎮黨政辦主任的陳小令早飯都沒吃就趕赴受災點,邁著齊腰深的積水,組織群眾撤離,幫助群眾搬茶葉和家具,直到當天中午水位退了才走。
2016年,時隔10年強降水再次襲擊了浮濱鎮,不同的是陳小令已經是浮濱鎮鎮長了。張和平說,本以為工作繁忙的他不會去受災點,可去到五祉村的時候,發現陳小令還是比他早到,又是沒吃飯就趕到受災點,同樣邁著齊腰深的積水,組織群眾撤離,幫助群眾搬茶葉。
“無膽干部”卻是村民最信任的人
2013年,陳小令在出色完成黨委政府分工任務后倒在了電腦前。經醫生診斷,確診為膽結石,因長期熬夜和飲食經常不規律所致,必須切除膽囊。此后,張和平常常戲稱他為“無膽干部”。他說,正是這名“無膽干部”,如今卻是浮濱鎮96個自然村村民最信任的人。
陳小令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圖為和茶農交流種植技術。
2018年5月,大新溪村新農村建設期間,三清三拆工作的推進遇到阻力,村民楊文發的違規舊豬舍遲遲不愿意拆,產生抵觸情緒。村支書楊少強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未果,無奈之下只好請陳小令幫忙,“書記進去了半個小時就說通了。”
楊少強后來了解到,陳小令當時只是和楊文發拉了幾句家常,再講了幾句政策法規就談妥了。為什么如此簡單?楊文發的原話是這么說的,“小令書記說的就‘準’,我信!”楊少強這才明白陳小令在鎮、村群眾眼里,信任度是如此之高。
群眾的信任和擁戴來自哪里?從貧困戶為其落淚可見一斑。今年春節,受陳小令所托,張和平從南方醫院重癥監護室回來后,便趕赴經山村貧困戶楊偉鎮家慰問。
“書記工作忙,委托我來。”張和平特意隱瞞陳小令病情。
“你別騙我了!我都知道書記病了。”楊偉鎮激動地說。
“哎,書記讓我別和你說,怕引起你不必要的擔心。”張和平嘆一口氣。
“都什么時候了,書記還考慮我的感受。”楊偉鎮落下了眼淚。
利用休息時間走遍397戶貧困戶
潮州45個新時期精準扶貧省定貧困村中,浮濱鎮占了7個,精準扶貧任務十分艱巨。
為了走遍397戶貧困戶,實地考察貧困情況,陳小令給自己定了一種工作方式——利用休息時間走訪貧困戶。
“為什么小令書記每次來,不是中午就是晚上,要嘛就是周末。”楊少強說,剛上任的時候,陳小令每次都是休息時間到村里指導工作,一度讓他很苦惱,“剛開始我就特別不能接受”。
陳小令利用夜間走訪貧困戶,認真詢問貧困戶的家庭、生活、經濟等情況,并記錄在隨身筆記中。
“農戶平時都在干農活,休息時間去,可以避免打擾他們生產,而且其余時間去了也找不到人。”陳小令這樣解釋。
隨著時間一長,這個原本讓楊少強感覺“苦惱”的書記卻成為了他敬佩的人。
原先以為陳小令每次來可能逛一逛就完事了,實際情況卻讓楊少強心生慚愧。每次進貧困戶,陳小令都會認真詢問貧困戶的家庭、生活、經濟等情況,并記錄在隨身筆記中,再和干部交流溝通,因戶施策,制定解決方案。“從小令書記身上感覺到,他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帶著一種感情,一種責任。”楊少強說。
“我白天要去干活,書記就晚上抽時間去我那里,有幾次晚上10點、11點。他還打電話問我睡覺了嗎,方不方便過去。”歐陽山村的貧困戶楊維豐說,陳小令給每個貧困戶都留了電話號碼,平時除了鼓勵他們種茶脫貧外,還經常噓寒問暖。“書記去我家都像回自己家一樣,一點都沒有架子。”2018年,楊維豐一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769元,是2016年4260元的4倍多。
楊維豐一家的變化是浮濱鎮貧困戶的縮影。在陳小令的推動下,浮濱鎮將鄉村振興戰略和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結合起來,緊緊圍繞嶺頭單叢茶這一特色農業產業,在“一鎮一業”上下足功夫,有力地促成該鎮茶葉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據統計,2018年,浮濱鎮預脫貧貧困人口358戶793人;有勞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5.11元,比增36%;7個貧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4元,高于同期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
以茶興旅以旅促茶,培育經濟新增長點
浮濱鎮是農業鎮,地處饒平縣中部,鎮域總面積159.04平方公里,是饒平地域最廣的鎮。該鎮是嶺頭單叢茶原產地和主產地,是獅頭鵝原產地,兩者均為農業部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聲名在外。然而,長久以來,茶產業因為部分茶農粗制濫造影響了聲譽,獅頭鵝產業又不成規模,這兩大特色產業在像珍珠蒙塵,未能綻放應有的光彩。
浮濱茶園。
“嶺頭單叢茶的茶多酚是其他茶種3-4倍,硒含量是其他茶種的7倍。”陳小令說,嶺頭單叢茶在外的接受程度也比較高,只要把好質量關、安全生產關,是有發展潛力的,他堅信發展特色產業才是浮濱的出路。
“茶業要發展,茶的質量是關鍵。”陳小令說,以前在饒平整個茶區都沒有一個專業的評茶隊伍,這對茶產業發展是一個很大的問題。2012年,饒平全縣首批55名評茶師誕生,浮濱就占了48名,陳小令是其中一名。從那年起,他每兩年會組織一次全鎮茶葉品評活動,活動一直延續至今。“品評活動最主要的是點評,指出茶葉好在哪,存在什么問題。”
此外,浮濱鎮每年都邀請專家到茶區舉辦培訓班,對茶農進行實踐指導;還多次舉辦嶺頭單叢茶文化節,組織茶農、茶企參加各種博覽會。“以前濫用農藥、化肥,現在改變非常大,大家都已經認識到農殘對整個茶產業的影響,現在更多的是發展生態茶園。”陳小令介紹說。
浮濱獅頭鵝。余永東 攝
如今,浮濱鎮茶葉檢測站免費向茶農開放,浮濱鎮電商平臺也已經初步建成。陳小令告訴記者,接下來將以嶺頭單叢茶產業為主,獅頭鵝產業為輔,同時積極探索“農家樂”休閑旅游項目,將優勢產業和旅游業結合起來,形成“以茶興旅、以旅促茶”經濟圈,進一步做大做強生態旅游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全鎮經濟的發展。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