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意見》提出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為重點,切實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夯實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基礎,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今天(12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意見》有關情況。

■ 《意見》提出六大重點任務——
一是構建協同貫通的育人體系。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激發科學興趣、學習科學方法、培育科學精神。
二是建設開放融合的課程生態和教學方式。以學科融合重塑課程教學生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
三是加強素養導向的教研引領和綜合評價。建立健全科技教育評價機制,推動教研與教學一體化發展。
四是注重形態多樣的資源開發和環境建設。優化教學空間,為學生體驗真實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實驗和工程技術實踐提供平臺。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科技教育欄目,推動優質數字資源共建共享。
五是推進高質高效的師資建設和家校社協同。將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師培養與培訓體系,增強教師實施科技教育的能力素養。依托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共建區域科技教育中心。
六是推動廣泛深入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構建多邊合作網絡,在全球范圍內推動中小學科技教育研究與實踐,提升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

■ 從科學教育到科技教育,課堂會發生哪些改變?
從科學教育到科技教育,專家指出,此次的《意見》更突出了實踐導向,同時強調要打破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學科壁壘。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田祖蔭表示,科技素養培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縱向貫通的過程,《意見》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著力構建“階梯式”育人體系。
小學低年級重在通過生活化、游戲化情境,點燃和呵護好奇心。
小學中高年級引導學生通過“做中學”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學科聯系。
初中階段聚焦真實問題解決,開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推動學生從現象認知向規律探究與方法掌握過渡。
高中階段鼓勵學生接觸科技前沿,進行實驗探究和工程實踐,系統掌握科研方法。
田祖蔭提到:“我們經常在基層調研的時候會問孩子一個問題,說你們最喜歡什么課?他們一般以前都會回答說體育課,將來我們希望科技課成為他們最喜歡的課。”

加強科技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是重要載體。《意見》提出,以學科融合為基礎,基于真實情境問題解決,加強前沿科技成果向課程教學資源轉化,開發優質科技教育課程資源。同時,鼓勵探索“科學家+教師”聯合授課的“雙師課堂”、基于元宇宙虛擬實驗室等前沿技術的“未來課堂”。
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永和表示,科技教育涉及面是非常寬的,“我們現在也希望能夠把一些前沿的領域里面,適合于中小學教學內容能夠梳理到中小學的課程里面。讓我們的學生看到真實的科學家和科研到底是怎么回事。 ”
科技教育需要多方協同推進,拓展場景、整合資源、豐富實踐,《意見》提出,鼓勵高校、企業、公益組織通過“揭榜掛帥”參與學校科技項目;打造“百城千館”工程,推動科技館、重點實驗室向中小學常態化開放。
來源|新聞聯播
編輯|張澤慧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