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而優則導乎
李英群

《演而優則導》,是泰國一家中文報上發表的一篇評介潮劇名家黃瑞英藝術成就的題目。一看就知其是脫胎于“學而優則仕”。
我一看,就表示不同意這一論述。
“學而優則仕”是孔子的門生子夏說的,原意是學用結合,指學有所成可從政,可當官。后來,歷朝歷代盛行科舉制,讀書人只有一條路,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即可當官,語義變了:學優則可入官場。
但這一論點,在演藝界并沒有力例子作佐證,非但許多表演藝術家演藝高超,卻當不了導演,反倒是有不會表演的人,成了著名導演,被稱為一代宗師。如鄭一標老師。
說黃瑞英“演而優”一點也不錯。1953年,13歲的瑞英踏入潮劇之門,有清清亮亮的好嗓子,聰明靈巧,但因身材小巧,只適合演花旦。入團一年后,她在《西廂記》中扮演紅娘獲得成功。1965年,廣東省潮劇團成立,集中了當時六大班潮州戲的名角,她是這個團最小的演員。專門扮演丫頭,都是千金小姐的貼身婢女。她是成功的,是當時與姚璇秋、陳馥閨、蕭南英等名演員并稱的“潮劇十二釵”之一。她扮演的《鬧釵》中的小英,在泰國演出,受到一位祖籍潮州,會講潮州話的外交官追捧,親切地喚她小英。幾十年后在香港又偶然同赴一場活動,這位退休了的老人遠遠跑來,仍親切地喚叫小英。1980年,年已40的瑞英再赴泰國訪問,在《春草闖堂》中扮演春草。演出后,曼谷中文報上說:“滿街盡呼春草大姐”。
這些“演而優”的表現,并不能成為她當上潮劇第一代女導演的資本,她成為一名導演,是個特例,是她自身的努力,潛心追求的結果。
黃瑞英有個特質,她是知識海洋里一塊海綿,16歲年紀,對一切都充滿興趣。所在的廣東潮劇團,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她對時間的利用達到極致,手不釋卷。我與她閑談時發覺她讀了不少中外名著,讓她開一張讀過的書單,不止有中國歷代大作家的著作,小說、戲劇、詩詞,更有外國作家的經典作品,光蘇俄文學,開出的作家名著從托爾斯泰到肖洛霍夫幾十人,其中不少作品我這個中文系學生都沒讀過。她隨身帶一本字典,不懂的字詞隨見隨查。她生活著的單位的領導及同事,她都看為老師,她什么都想學,不單本行當,她還學青衣,學樂器,在臺側幫聲的間隙用心看司鼓師傅的表演,竟至可以自己司鼓的水平;她還學書法,這令我驚異。
學這么多干嗎?腹有詩書氣自華。她身上出現一種文化人特有的氣質。也許她自己沒感覺,別人卻明顯感受到了。當時的汕頭地區文化局長麥飛看到了。1965年他導演《萬山紅》時,讓黃瑞英當場記。劇團中有大學生、高中生,麥飛導演卻看中一位高小畢業生!場記是導演的助理,一次場記就是一篇導演的藝術手記,可不是誰都能勝任的,黃瑞英做到了。也許,那一次經歷,使她立下當導演的決心。
她說過:當小花旦受年齡限制,總不能四五十歲后還能演蹦蹦跳跳的小丫頭吧?當導演則可越老越香!
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人的。1978年,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導演訓練班向全國招生,黃瑞英通過考試被錄取了。
1980年,她學成歸來,當上了廣東潮劇院一團的導演,成為潮劇歷史上第一位女導演。
2015年出版的《潮劇史》有她的條目,記錄了她先后執導的劇目:主要有《王熙鳳》《武則天》《終南瑰》《金花女》《張春郎削發》(合作)《齊女情》《飛龍女》《無意神醫》《德政碑》《龍鳳店》《潑水成親》《孟姜女過關》等。
《潮劇史》這樣評說她的導演風格:“其導演的劇目,無論人物區位調度的變化,以及身段動作的設計都比較傳統,有規矩,形成個人的導演風格。”還詳細分析了她的導演代表作《王熙鳳》中精彩的創新手法。
黃瑞英所以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潮劇導演制度建立以來第一位女導演,確乎并非其演之優,是她的學養、志氣,是她有目標,能堅持,認定了的事,就咬定青山不放松。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