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商業文明的長卷中,潮商以其獨特的經營智慧與文化品格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秉承“義利兼顧”的價值追求,將商業活動深深植根于家國情懷、誠信根基、團結力量與人情溫度之中,不僅成就了商業傳奇,更淬煉出超越時代的文化精神。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深入挖掘并闡釋潮商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對于涵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操、構建新時代廉潔文化、重塑團結內涵、弘揚純潔人情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潮商足跡遍及全球,但“根”的意識從未動搖。他們將自身發展與國家命運、民族復興緊密相連。從支持辛亥革命、抗日救亡,到改革開放后積極回鄉投資興業、捐資助學、扶貧濟困,潮商群體始終展現出“達則兼濟天下”的擔當。這種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在商業領域的生動體現,也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時代要求高度契合。它超越了單純的利益計算,升華為對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自覺責任與情感歸屬。
著名潮商莊世平先生,一生傾注家國,創辦香港南洋商業銀行和澳門南通銀行,為新中國突破經濟封鎖、支持經濟建設立下汗馬功勞。他畢生節儉,卻將價值數百億的兩家銀行無償獻給國家。其“愛國如命”的情操,是潮商家國情懷的極致寫照。僑批中那一筆筆贍家匯款、一句句對家國命運的關切,無不承載著海外潮人對故土的深情與責任。
潮商將“誠信”視為經商之本、立身之基。這一點在“僑批”檔案中得到了最質樸也最深刻的印證。
僑批運作依靠的是基于鄉緣、親緣的信用網絡。批局經營者視“信用”為生命,無論戰亂阻隔還是時局動蕩,都千方百計將僑批送達。這種“一諾千金”“一言為重”的誠信精神,是潮州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刻啟示我們,廉潔文化的根基在于誠信,將這種傳統誠信智慧融入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就是要強化規則意識、契約精神,使廉潔自律內化為價值追求,外化為行為自覺。這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所倡導的清正廉潔、公私分明內在一致。潮商文化中的“義利兼顧”,強調獲取“利”必須合乎“義”,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這為抵制商業賄賂、杜絕利益輸送、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提供了文化滋養。
一封僑批就是一個誠信故事。曾有潮汕僑批局因戰亂與海外中斷聯系,批款無法匯入,但批局東家毅然變賣家產,先行墊付給僑眷,堅守承諾。這種“寧可自己吃虧,絕不失信于人”的行為準則,正是廉潔文化最樸素的源頭活水。對于今天的公職人員而言,這種精神啟示在于,必須恪守職業道德,嚴守紀律規矩,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維護制度的剛性與權威。
潮商以團結著稱,但他們的團結并非封閉排外的“小圈子”文化,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互助協作機制,并在新時代被賦予全新內涵。
傳統潮商團結基于地緣、血緣,旨在異鄉立足、抵御風險。這種團結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然而,新時代的團結應突破狹隘的地域、宗親觀念,升華為更廣泛的開放協作、合作共贏。它是在遵守國家法律、市場規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前提下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這種新團結觀,反對拉幫結派、搞“山頭主義”或利益集團,強調的是在共同目標下的精誠合作,是面向全球、融通中外的大格局。
潮商在全球化經營中,越來越多地與非潮籍精英、國際資本、各類創新主體合作,組建跨地域、跨行業的商業聯盟,共同開拓市場、應對挑戰。這體現了團結從“內部凝聚”向“開放共生”的演進。在內部治理上,現代潮商企業也逐步建立起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用制度替代人情,確保組織的健康發展,這本身就是對“小圈子”文化的超越。
潮州文化注重人情味,講究人與人的親近與關懷。但這與搞拉拉扯扯、利益交換的“人情往來”有本質區別。
真正的人情味,是基于真誠、尊重與關懷的情感互動,是維系社會和諧的重要紐帶。它體現在鄰里相助、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等社會風尚中。而搞“人情往來”往往異化為以利益輸送為目的的“關系學”,伴生著請托辦事、送禮收禮等不正之風,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格格不入。弘揚潮州文化中純樸的人情味,就是要倡導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親清統一的政商關系。它強調的是情感層面的溫暖與精神層面的歸屬,而非物質層面的勾連與利益層面的交換。
潮商企業家成功后,往往不忘回饋桑梓,捐建學校、醫院、道路,設立獎教獎學金,這是基于鄉情和社會責任的人情大愛。在企業內部,老板關心員工生活,員工以廠為家,形成和諧奮進的氛圍,這是健康的人際關系。這些都與借年節、婚喪嫁娶之機行賄受賄、搞“圍獵”的庸俗“人情往來”有著天壤之別。
潮商故事,特別是其“義利兼顧”的核心價值、深厚的家國情懷、僑批彰顯的誠信品格、不斷演進的團結精神以及純樸真摯的人情觀念,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我們應深入挖掘、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使其為堅定文化自信、加強廉潔文化建設、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撐與智慧啟迪,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書寫出既承古韻又煥新彩的時代華章。
(作者系潮州市金山中學高中歷史一級教師)
文字|陳絢
編輯|翁純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