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叩響新聲 和諧共奏雅音
——潮州戲劇藝人訪談摘錄之陳森金篇
□ 潮州市潮劇傳承保護中心 許鎮煥 陳東
陳森金,男,1939年出生,廣東潮州人。1960年考入正天香潮劇團,從事音樂伴奏,主奏樂器揚琴。1968年引進潮州第一臺十二律四梯揚琴,豐富拓展了潮劇音樂伴奏的表現力。1984年轉業。

陳森金伉儷在海南演出合影。
潮音初起
小時候老家有一閑間,我經常去那玩,接觸上了音樂,玩著玩著,就學了揚琴,后來就經常練揚琴等樂器。到了1960年,快20歲的時候,看到《潮州報》上有一則正天香和稻香潮劇團招收“音樂”的消息,我就和其他兩個伙伴去應試,結果我和拉“冇弦”的伙伴被錄取了。我去了正天香潮劇團,拉“冇弦”的去了稻香潮劇團。當時正天香潮劇團在汕頭大同劇院演出,報到的第二天我就跟著團長去大同的演出現場。一開始只能在樂隊里看著聽著。一段時間以后,就拿簡單點的三弦、二胡什么的跟著拉,看能不能跟上,揚琴相對來說就比較重要,必須是很熟悉的樂手才能上去演奏。后來團里看我能跟上了,就開始演奏樂隊的揚琴。一直到了1984年,我才轉行,算下來剛好干了25年。那年文化局要辦一個幫助文化系統家屬就業的公司,因為我在劇團還兼職了財務的工作,大家都認可,局里說我懂經濟,就讓我去這家公司工作,我都不愿意去。當時我正在排練參加省音樂會的演出,局長就在排練現場,我一邊排練,他一邊做我的思想工作。那場音樂會很大型,潮州組建了一個民樂團去參加汕頭鮀島音樂會,效果很好,被選去參加省在友誼劇場的匯演,以前這種匯演活動很多。
十二律四梯揚琴的引進
以前劇團的揚琴都是比較落后的,我擔任揚琴演奏員的時候,是我最先給潮州引進了先進的揚琴,就是現在用的“快速轉調,十二平分律”的四梯揚琴。以前的揚琴都是老式二梯琴,只有七徑,很小的一臺。1968年,有一次去參加匯演,看到潮劇院那邊有一臺揚琴,很大,音色也很好,問了一下,才知道這是剛“出來”的先進的揚琴,一臺要350多元!回到潮州,就向財政局打了報告要撥款去北京買這種揚琴。當時財政局的人不懂十二律的四梯揚琴究竟是什么樣子的,一開始的時候說太貴不給撥款,不過當他們弄明白后還是批了報告,我們就去引進了一臺,于是潮州的潮劇團就有了十二律的四梯揚琴。
我調試好了以后,大家都說音色太美了。十二律的四梯揚琴最好的地方就是能快速轉調,這是老式揚琴比不了的,很適合為潮劇演唱伴奏。后來潮州樂器廠還專門去看這臺揚琴,量了尺寸要去仿制,結果總是沒辦法仿制,北京樂器廠的水平確實很高。潮州第一臺十二律四梯揚琴就是這樣來的,后來,潮州各地很多民間潮樂團、樂社也紛紛引進這種揚琴。
揚琴在潮州音樂和潮劇伴奏中作用很大。引進十二律四梯揚琴后,剛好劇團開始排練現代劇《紅燈記》,更需要這種揚琴,因為現代劇里有很多轉調,是老式揚琴演奏不來的。因為我們團擁有較先進的揚琴等有利條件,1972年,省委、省政府就讓潮州潮劇團代表廣東省去海南島開展部隊慰問活動,演出的劇目就是《紅燈記》,一演就是一個月,每天晚上都演,中間沒有一個晚上是休息暫停的,一個月的時間剛好轉了海南島一圈,到了海南中線的通什剛好大年三十,自治州宴請劇團所有人吃飯過年。
潮劇伴奏中的中西合璧
排演《紅燈記》的時候,還引進了小提琴、大提琴、黑管、小號、圓號、手風琴等西洋樂器,這些西洋樂器在潮劇的表演中一般都用于烘托氣氛,從那時候開始,潮劇樂隊就有了中西樂器的配合,還別說,這些樂器的引進為潮劇的表演起了很大作用,即便到了1976年恢復古裝戲演出,開始演《小刀會》以后,雖然有些西洋樂器開始慢慢退出潮劇的伴奏,但像大提琴等樂器還是在演出中發揮不俗的作用。
引進這些樂器、演出現代劇,潮劇就有了更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這樣一來,不管是作曲,還是美工、編劇、導演,都有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另外一方面,由于當時引進了不少潮樂以外的樂器,劇團也從外面吸收了不少演員進來學習這些樂器的演奏技巧,后來這些人都成長為劇團很重要的演員,這對培養人才、提高藝術水平都有好處。不管是“十二律的四梯揚琴”也好,還是西洋樂器的引進,對潮劇的伴奏、潮樂的演奏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說,作為一種藝術,還是要不斷與其他藝術交流,汲取別人的長處,豐富我們自己的藝術內涵,我們的藝術才能不斷進步和傳承。藝術深奧無邊,但要追求豐富的表現力,就像引進十二律的四梯揚琴、現代劇和西洋樂器一樣,就必須多接觸、多容納,不能故步自封,這樣才能融合和進步。
音樂講究和諧美
1982年香港的影像公司來潮州為我們潮劇錄音,前后錄了《寶蓮燈》《二度梅》《三鳳求凰》等6出大戲和《迎春曲》《鵲歸巢》2盒音樂片。那時候錄了以后反映都很好,主要是演員和樂隊樂手水平都很高,沒有一個是水平遜色點兒的。直到現在,社會上、媒體平臺上一直都在欣賞、播放當時錄的版本。一個樂隊里十幾個樂手的水平都要很高、很均衡,不能有一兩個差的,演奏過程中如果出現一兩個音符走調、不融合,聽起來就很別扭,那么這樂曲基本上就是廢的。
好的樂隊樂手聽覺都很靈敏,對音準節奏都把控得很好,樂隊演奏的每一首曲子聽起來都很和諧,這樣一來,對于揚琴的要求就特別高。因為揚琴跟別的樂器不一樣,揚琴有一百多根線,一根線兩個音,這就要求樂手要清楚辨別兩百左右個音的高低和音色,且其音色很清脆,容易分辨出來,演奏過程如果有一個音把握得不好,觀眾立即就能聽出來樂曲的不和諧,這個影響就很大了。潮劇團的樂隊必須是一個精益求精、協調默契的集體,揚琴樂手可能要花更多時間在琴的音準上,其實其他樂器也一樣,但可能揚琴影響比較大,所以別的樂手吃完晚飯到演出前還有時間散步休息,但揚琴的樂手就沒辦法,吃完晚飯一放下碗筷就要到后臺調試揚琴的音準,這兩百出頭的音準夠你忙活半天,天天如此,你不得不這樣做,要不演出過程你會影響整個樂隊,影響演出的效果,所以只能多花點時間在校準琴的音階音準上。音樂就是這樣,講究協調,講究節奏,講究音準,講究和諧美。
(本文根據陳森金口述整理)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