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情與表情
□ 李英群

在潮州,我的同事,我的朋友中,以及同事的同學,朋友的親友中,有不少潮劇愛好者。因為我曾是一名潮劇編劇,他們之中,有好些人就喜歡找我一起喝茶聊潮劇。
這些業余潮劇迷,并不關心編劇,甚至不關心劇情,絕不會與我聊及寫戲要有多少生活積累,知識儲存以至古典詩詞的功底,民間俗語的了解,他們都關心唱腔藝術,都喜歡學唱潮曲。自從有了卡拉OK,伴奏不需樂隊,在家中就可放伴奏錄音帶開唱,唱潮曲之風在潮州像湘橋春漲般洶涌。基于業余潮曲愛好者對提高自身唱腔藝術的愿望,潮州市老干部大學特開辦聲樂班,請退休了的著名潮劇女小生邱楚霞為任課老師,一時報名者眾。學員們在邱老師精心指導下,演唱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有更多人報名當學員都因名額限制未能如愿。于是,在民間就出現了不少潮劇訓練班,授課的多為退休了的原潮劇團演員。
我去聽過邱老師的課,也參觀過一些老同事開辦的訓練班,看到學員旺盛的熱情,也感受到接受訓練后他們演唱水平的提高,有個別已達到專業演員的水平,這是極令人欣慰的事。
民間的潮曲熱一直在發酵,這些愛好者自稱或被稱為票友,這是從京劇借用的吧?這不單是一個名稱問題,是這些人對自身的要求的體現。這讓我欣慰之情有了新內容,因為有些票友已尋訪到潮劇界最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作指導,有人甚至能把姚璇秋請到家中耳提面命,精心傳藝。
隨著票友們唱腔藝術的提高,受到親朋戚友的認可,登臺表演,過一過戲癮就成了他們必然的心愿。于是,城鄉出現許多曲社,組織票友演出,進行社間交流。潮劇活動出現了空前的活躍,潮州城鄉,夜夜笙歌。
有幾位票友給我送來演出錄像,我認真看了,發現一個很值得一談的問題:感情與表情。
票友們都很重視運氣行腔,咬字吐音,你看他們表現,可明顯感到他們一字一句都在認真拿捏,根本沒注意到面部表情要如何配合。一位頗為知名的票友,表演蘇六娘投江至見到表哥與桃花這失魂落魄的一段戲,居然不見她眉頭皺一下,整個臉部肌肉很平靜,眼睛清澈對著觀眾,像在擺雅。怎么會是這樣?我頗為吃驚!
有位男青年有好嗓門,音色美,他唱《辯本》,楊令婆扶杖上殿,他一臉笑意,似閑庭信步;一對男女表演夫妻對唱,輪到對方訴說,這方眼光沒與之交流,卻低頭看手中話筒。
過后沉思良久,有點明了:這些人去訓練班,是學唱曲,老師任務是教曲;老師極詳細地告訴學員如何運氣、行腔、咬字、吐音。一個滑音,可以反復示范幾十次,咬準一個字,可以讓學員重復幾十遍。就是沒聽她對學員說曲調的感情和應有的表情。因為編劇與作曲早已把這段曲所要表達的感情給安排妥了,你照著唱念,感情差不到哪里去,哪怕只聽伴奏音樂,也能聽出其悲喜與苦樂。至于表情,那是天生的,連小孩都不學自會!
感情與表情的關系,在作為表演藝術的戲劇中,是一個大課題,如果兩者脫節,那對戲劇藝術的傷害可是致命的。
感情是表情的源泉,表情是感情的載體。當人的內心體驗到一種感情(喜樂、悲苦、驚恐、憤怒)時,神經系統會觸及面部肌肉、呼吸、聲音和肢體動作的變化而形成表情。開心時,嘴角會形成魚尾紋,悲傷時,眼睛會發紅流淚,驚恐時會渾身顫抖,憤怒時會暴跳大吼。
我們有些票友為何會唱到悲愴時不流淚,唱到驚恐時仍從容:因為他們全神貫注的不在情,而在聲。
有個別演員在臺上演出,會跳出角色規定的表情而亮出自己,擺雅雅面對觀眾。他們以為這是美、不懂什么才是藝術美。
陳復禮先生有幅攝影《歡樂的旅途》,畫面是九寨溝一位藏族婦女到很遠的市場購物歸來,迎面對著陳復禮先生歡笑,露出她身上最丑的部分:掉了一個齒的正面門牙。她不避丑的歡笑是禁不住心中的歡樂,因為今日滿載而歸。這才叫藝術美!
世界戲劇三大流派之一的俄國斯坦尼“體驗派”認為“深入角色內心,感受角色感情,讓感情自然流露、產生真實、可信的表情,最是感染力?!?/span>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