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工程與水文化深度融合的潮州實踐
——“沿著韓江看變化”系列融媒報道之水文化篇

迎著秋日晨光,沿著韓江潮州段溯游而下,一幅流動的生態長卷漸次鋪展——歸湖金舟島畔,藍天如幕,韓江水泛起點點銀光;意溪灘地公園內,綠草茵茵,“人水共生”的詩意暈染在江岸線;仙洲島濱水公園旁,白鷺翩飛,濺起層層漣漪;視線再轉,重建的北溪分洪橋閘飛檐翹角間流淌著古雅韻致,與鳳凰塔交相輝映……

歸湖金舟島畔,藍天如幕,綠美如畫。
這些躍動在韓江肌理上的生動場景,恰是近年來潮州探索“水工程與水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動注腳——當水利工程不再是冰冷的“治水工具”,當文化傳承跳出“紙上談兵”,韓江這條母親河,正以更鮮活的姿態,滋養著潮人的精神原鄉,也激活著城市的活力密碼。


廣濟橋橫跨韓江之上,既是潮州城市和文旅地標,也是潮州“水工程與水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動注腳。
厚植文化基因:水工程延續千年文脈

韓江的治理,從來不是簡單的“筑堤防洪、修閘治澇”。在潮州,“工程+文化”的理念貫穿始終,每一段堤岸、每一座閘壩,都被賦予了延續著千年文脈的文化使命。
溪口渡紀念亭坐落于韓江歸湖堤畔,這座凝結著水利智慧與人文溫度的工程,正是韓江“工程+文化”融合實踐的鮮活注腳。作為“左聯六杰”戴平萬的故鄉地標,其所在的韓江歸湖堤,不僅承擔著堤岸防護的基礎功能,更以匠心保留了清代古碼頭的原始石階與系船石,生動再現了當年潮人從這里啟程下南洋的奮斗圖景。
近年來,潮州市水務局會同省韓江流域管理局,以韓江水為脈絡,將堤岸加固工程作為聯結韓江上下游、左右岸的文化紐帶,把厚重的“左聯”紅色基因注入工程肌理之中,由北向南打造了溪口渡紀念亭、紅棉公園、龍湖古碼頭水利公園等多個文化紀念地,宣傳南粵“左聯”、中央紅色交通線等紅色文化,科普韓江水利史、水運史,在省內首創“水利+紅色文化”融合模式,工程入選水利部第三屆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案例。

重建的北溪分洪橋閘飛檐翹角間流淌著古雅韻致,與鳳凰塔交相輝映。
若說“左聯”堤岸是“紅色+古色”的交響,北溪橋閘文化長廊則是潮州歷代治水文化時空對話。
韓江奔涌,在現橋東鳳凰塔處分流東行,進入磷溪、官塘、鐵鋪三鎮,途經汕頭市澄海區蓮華、東里二鎮匯入南海——這條韓江支流,被稱為“北溪”。現今來到鳳凰塔下,可見橋閘上新修的風雨廊橋采用傳統建筑外觀,與古塔融為一體,成為地方一景。
走上廊橋,可見連廊梁架、枋上別出心裁的用心設計:唐代韓愈走馬牽山始建南北堤、北宋李前開鑿南溪運河、南宋丁允元籌建湘子橋、明朝楊琠修堤防、郭子章倡建鳳凰塔、清代方耀開挖蓬洞河等治水故事皆列畫其上,配以歷史事件相關的詩詞文章或相關介紹,讓這處新修的橋閘同時成為潮州治水文化的傳播地。
而在潮安區龍湖鎮,龍湖古寨水系連通工程正書寫著“水利+潮鄉愁”的故事。這個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潮居典范”,曾因河道淤塞、水系割裂失去靈氣。工程團隊沒有大拆大建,而是沿古寨“三街六巷”的肌理疏通暗渠,讓韓江支流重新“活”進古寨。如今的龍湖古寨,溪水繞著祠堂流,煙火氣更濃了,文化根脈也更清晰了。
堅持人水共生:“母親河”成為“幸福河”

水工程的終極目標,是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潮州以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契機,堅持“生態修復+文化賦能”,將韓江兩岸打造成“步步皆景、處處有韻”的幸福家園。

韓江棧道旁,白鷺翩飛。
金秋時節,在仙洲島濱水公園,十余只白鷺或輕盈地掠過水面,濺起層層漣漪;或優雅地棲息在灘涂,梳理著潔白的羽毛;或在淺灘處悠閑踱步,時而低頭覓食,時而抬頭張望……
白鷺被稱為“大氣和水質的狀況監測鳥”。水清、岸綠、景美是它們擇居安家的“標準”。它們的現身,無疑是對仙洲島生態環境改善的極高贊譽。
近年來,潮州積極推動仙洲島全域風貌提升項目,仙洲島這顆“韓江明珠”正經歷著一場由外及內的美麗蛻變。據介紹,提升項目一期工程圍繞打造環島碧道、停車場、濱水公園等核心項目,不僅美化了環境,更為生態保護與恢復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隨著項目的逐步推進,仙洲島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眾多鳥類,特別是白鷺的棲息“樂園”。
位于潮安區歸湖鎮的金舟島,曾面臨基礎薄弱、發展受限、環境臟亂的困局。近年來,當地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以環境整治為筆、綠美打造為墨,在拆除亂搭亂建、鋪設管網道路、植綠造景的實踐中,悄然煥新生態底色。如今,金舟島不僅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更在郊野生態中涌動著發展動能。

意溪濕地公園內,綠草茵茵。
意溪濕地公園的蛻變更具代表性。過去,這里垃圾堆積、違規構筑物現象突出。如今,通過“四亂”整治、建設生態駁岸,灘地變身“可進入、可參與”的濱水空間——碧道上,跑步的青年、推嬰兒車的媽媽、寫生的學生,共同勾勒出“人水和諧”的動人圖景。
推進陣地建設:韓江故事從“紙上”走到“心尖”

如果說水工程是文化的“容器”,那么宣傳陣地就是文化的“放大器”。潮州正以兩大核心陣地為支點,讓韓江文化可感、可觸、可傳承。
在韓江潮州市區段,有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猶如“玉帶橫江”,橫跨在韓江之上,它就是“全國最美水工程”——潮州供水樞紐工程。在這里,還建設了廣東省內首個以流域水情水文化為主題的省級水情教育基地。
2022年以來,潮州供水樞紐水情教育基地創新打造“保護韓江 與我同行”品牌活動,年均參與人數超過3000人次;聯合韓江“民間河長”、大學生志愿者開展水情教育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超過30場,韓江流域管理局還創編省內首套水文化繪本,廣泛傳播讓韓江秀水長清的江河生態保護理念。
若說水情教育基地是“立體教科書”,韓江展示館則是“文化會客廳”。2021年3月,韓江展示館正式開館。該館坐落于北關旅游服務中心旁,是韓江潮州段創建全國示范河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參觀時了解到,韓江展示館館內面積約300平方米,造型設計融合了河流、水波紋、紅頭船、厝角頭等造型元素。內容方面圍繞自然、文化、精神三個關鍵詞,分八個部分展播韓江的自然物產、人文地理、治理保護以及建設成效等多個方面情況。同時,結合聲、光、電、影等多媒體技術手段,讓參觀者能夠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感知韓江自然,領略韓江風采,解讀韓江文化。
館內,從韓江流域的地質演變,到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的殷切囑托;從潮人“過番”的水路記憶,到新時代“河長制”下的治水成果,300平方米的展示、8個部分的講述,串起了一條“流動的文化脈絡”。“很多華僑回來,第一站就到這里。”講解員小林說,常有老華僑指著展區老照片掉眼淚:“原來家鄉的水,一直記著我們的鄉愁。”
探索水韻生金:秀水長清激活一江文旅

水文化的價值,最終要落到“惠民利民”上。潮州正以水為媒,探索“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路徑,讓韓江從“生態河”升級為“經濟河”。
當千年古橋與“府樓猴”靈動相遇,當韓水悠悠與現代演藝旋律共振——2025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潮州傾力打造的“睛彩·府樓猴”2025年國慶文旅活動,在廣濟橋景區及周邊韓江水面精彩上演。這場以“非遺+演藝+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的創新文旅活動,不僅吸引無數市民游客駐足觀看,更成為潮州探索水文化與水經濟融合發展路上的又一次突破。
潮州旅游碼頭的升級改造,也是一個典型案例。碼頭不僅擴建了候船區,更植入“潮文化”元素。如今,這里成了“水上旅游樞紐”——游客從這里登船,可直達廣濟橋、筆架山,沿途欣賞鳳城之光。
韓江水域寬闊,水流平緩,適宜開展各類水上運動。未來,潮州將鞏固提升韓江潮州段示范河湖建設成效,積極發展濱水文旅文創、水系旅游、水利風景區、水上運動等水經濟新業態,以綠色水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的互融共贏。
從“工程治水”到“文化興水”,從“生態美”到“百姓富”,近年來,潮州以韓江為卷,以水為筆,書寫了一曲“水工程與水文化深度融合”的時代樂章。2025年,韓江的故事里,既有“秀水長清”的生態答卷,更有“延續文脈”的精神傳承,而這,正是潮州對母親河最深情的告白。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佳濤
圖片|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宏文 李昊 謝平勛 蔡鍶桐 曾潮海
視頻|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潮海
編輯|吳冰
審核|梁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