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城際鐵路潮州段“三電”及管線遷改工程是確保粵東城際鐵路順利建設、安全運營的前置關卡。自2023年5月啟動以來,潮州市政府項目建設中心始終以“最大限度減少擾民、最大力度控制成本”為原則穩步推進,為鐵路主體施工掃清障礙。
污水工作井人工開挖施工。(施工方 供)
污水工作井機械開挖施工。(施工方 供)
工程總承包項目經理邱星介紹,“三電”及管線遷改工程覆蓋潮州境內約30公里范圍,涉及電力、通信、給排水、燃氣等多種設施的遷改及防護。工程啟動前,原有“三電”設施是鐵路建設的“絆腳石”:部分管線占壓鐵路橋墩及車站紅線,導致主體開挖施工無法推進;高壓電力線路導線高度不滿足鐵路架梁安全距離要求;燃氣管道與鐵路交越處缺乏必要的物理防護及電磁防護,既影響施工進度,又埋下安全隱患,遷改勢在必行。
遷改之路并不容易,“協調難、技術高、環境雜”三大難題是擺在建設團隊面前的“硬骨頭”。粵東城際鐵路潮州段“三電”及管線遷改工程(潮機線)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郭輝爍介紹,遷改工程點多、線長、面廣,沿線涉及26個行政村、44家產權單位,還需與交警、公路、綠化、市政、規劃等多個部門對接,方案既要通過各部門審批,又要考慮百姓生活訴求,穩定難度大;技術層面,500kV韓汕甲乙線遷改需跨越梅汕高鐵、廈深高鐵、潮汕環線高速等多條交通干線,且必須在每年僅一兩次的廣東電網停電窗口,同步配合廣鐵集團涉鐵施工窗口才能開展作業,時間緊、要求高;施工環境上,城區既有管線錯綜復雜,遷改路由需穿越高壓燃氣、長途干纜、北關引韓灌渠等重要設施,稍有不慎可能引發民生服務中斷,施工難度遠超預期。
污水工作井模板支護。(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婕 攝)
面對多重挑戰,建設團隊始終將“減少群眾影響”放在首位,以技術創新破解民生難題。在浮洋西10kV線路遷改中,團隊創新采用“轉供電+帶電作業”組合方式,在確保居民日常用電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同步推進施工,將原計劃3天的停電時間壓縮至1天;在潮汕路與如意路交叉口等交通繁忙路段,團隊摒棄傳統開挖施工方式,采用非開挖定向鉆技術穿越主干道及重要管線,既避免“開膛破路”對路面的破壞,又保障道路通行順暢,最大程度降低對市民出行的影響。
成本控制上,建設團隊也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在設計階段,建設團隊堅持“先評審后實施”的工作方案,先后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和產權單位召開設計方案評審會、施工圖審查會,并聘請第三方技術審查機構對工程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全面論證,最終選取最優設計方案。
以110kV潮浮線遷改為例,該線路是架空線路,影響粵東城際潮機線69號墩施工。最初遷改方案是按照一端進站原則,在15號塔至浮崗變電站間改為電纜,遷改路由為5.03公里,投資估算1億元。后來項目中心組織潮安區工作專班、市供電局、中鐵設計、中咨管理等單位和工程技術專家多次踏勘論證,最終優化方案為采用架空線中間改為電纜,兩端不進站的遷改方式,遷改路由優化為400米,投資估算1100萬元,單這一項就節約資金8900萬元。
除了單個項目的方案優化,建設團隊還從全流程、多維度推進成本管控:前期聯合權屬單位實地勘測,避免漏項;過程中引入全過程造價咨詢,對變更方案進行“成本—效益”比選;同時整合通信運營商共建管道,減少重復開挖;針對高壓電力線路,通過優化路徑減少遷改長度。據統計,通過一系列管控措施,整個“三電”遷改工程累計節省投資約4億元,成本降幅高達35%,實現了經濟效益與工程質量雙提升。
目前,‘三電’遷改工程進展順利,已完成75%的工作量,所有已遷改的電力、通信、給排水等設施運行平穩,未發生大規模停水、斷電或斷網事件。”郭輝爍表示,接下來將根據鐵路建設進度,有序推進車站出入口等部位的“三電”遷改工作。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婕
編輯|翁純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