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水鑒初心 砥礪守護母親河的潮州實踐
——“沿著韓江看變化”系列融媒報道之水環境篇

秋天的韓江,晨霧如紗,水波如鏡。日前,我市漁民在韓江潮州市區段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韓江黿,這是近年來韓江流域發現的第6只韓江黿。這種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古老生物,對水質潔凈度要求極高。如今它多次重現,成為檢驗流域水生態環境的“活指標”。這背后,是潮州人民五年來銘記囑托、砥礪前行的生動實踐。

工作人員將韓江黿送至潮州韓江黿、花鰻鱺市級自然保護區內放生。
2020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潮州時指出,要抓好韓江流域綜合治理,讓韓江秀水長清。一句囑托,千鈞使命。近年來,潮州始終將這份政治責任扛在肩上,以“碧水鑒初心”的堅定行動,書寫了一部從頂層設計到系統治理、從法治保障到全民參與的治水史詩。


守護韓江母親河非一日之功,須以制度為基、法治為綱。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兩個條例”為統領,推動《潮州市韓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潮州市鳳凰山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落地實施,構建起全流域、多層次的法治保障體系。
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通過設立韓江保護聯席會議制度、水環境保護專項資金、跨區域合作備忘錄等機制,潮州實現了從“分段治水”到“全域共治”的轉變。特別是與梅州、汕頭等上下游4市及省韓江流域管理局簽訂的《關于加強廣東省韓江流域水質保護工作合作備忘錄》,打破了行政壁壘,形成了“同飲一江水,共護一條江”的治理合力。
在這個法治框架下,潮州還配套出臺了《潮州市韓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潮州市跨區域河流水質保護工作合作備忘錄》等系列文件,設立了韓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并制定了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

仙洲島污水處理廠。
仙洲島污水處理廠是潮州市推進水環境治理的重要工程,對保護韓江水質、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該廠采用“AAO+高效沉淀+反硝化濾池”先進工藝,日處理能力為2500噸,出水水質穩定達標。“我們要處理仙洲島生活污水,通過嚴格的工藝管控,確保不讓一滴未達標的污水流出廠。”現場負責人吳植敏指著監控屏幕上實時更新的數據說。
這樣的污水處理設施在韓江沿岸并非個例。近年來,潮州加大投入,推進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實現了韓江干流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覆蓋,確保污水有效治理。


治理韓江,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近年來,潮州堅持“水岸同治、城鄉并治”,以“五個綜合”(綜合協調、綜合治理、綜合執法、綜合統籌、綜合推進)機制為抓手,打出保好水、治差水的組合拳。
潮州全面加強韓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堅決杜絕向韓江直排污水;全覆蓋整治禁養區禽畜漁養殖;持續實施河湖“五清”和“清四亂”專項行動,治理城市黑臭水體,不斷提升水生態環境。

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實時監控韓江水質。
在韓江竹竿山取水口,一座水質自動監測站如同忠誠的“哨兵”,每4小時對水溫、pH、溶解氧、氨氮、總磷、重金屬等21項指標進行一次全面“體檢”。這里配備了國內領先的分析儀器,能夠實現對水質的實時監控和預警。“一旦發現異常,系統會立即向指揮中心和各相關部門發送預警信息。”廣東省潮州生態環境監測站工程師金楨鍇介紹。
我市通過建立飲用水源水質預警監控系統,在韓江干支流設置8個常規斷面(國控、省控)監測點位和9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通過水站的實時監控和預警監視,實時掌握韓江水質變化情況。
潮州還搭建了“潮州市示范河湖智慧化一體化平臺”,整合了水文、水質、排污口、視頻監控等多源信息,實現了對河湖狀況的“一張圖”管理。通過這個平臺,工作人員可以實時查看韓江各個斷面的水質狀況、巡查人員的實時位置、污染源的排放情況等,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北堤放生臺、北閣佛燈泳臺、意溪渡口公園等都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游泳、垂釣。”近日,市生態環境局的工作人員在韓江流域開展執法檢查,并向群眾開展生態環境普法宣傳。這是該局保護韓江水環境的措施之一。近年來,市生態環境局不斷加強韓江流域執法巡查監管,積極開展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日常巡查,同時,通過聘請第三方社會力量開展巡查、組織志愿者開展宣傳等方式,加大對游泳、垂釣人員的勸阻力度,織密水源地保護網。


漫步在韓江邊的綠道上,欣賞著秀麗的風景,感受著舒適的江風,好生愜意;金山大橋濕地公園草木錯落,沿著蜿蜒的步道緩緩前行,在城市中感受著大自然的氣息……在嚴格治理的同時,潮州大力推進韓江流域生態修復,通過實施生態堤岸改造、濕地公園建設、萬里碧道建設等工程,著力恢復韓江生態功能,重現人水和諧的美好畫卷。

市民在碧道上休閑鍛煉。
近年來,潮州投入約22.96億元整治堤岸環境,建設“兩岸四堤”、濕地公園等,整治提升堤圍52.1公里,建設迎水坡、灘地綠化、沿江親水棧道、濱水公園,拓寬貫通防汛通道。

市民在碧道上跑步。
在湘橋區城西街道仙洲島濕地公園,記者看到,昔日的建筑垃圾場已被改造成濕地公園,嫩芽垂柳映碧波,一片綠意盎然,成為市民休閑放松的好去處。“建在家門口的濕地公園,我每天都會來這里散步,空氣非常好。”家住附近的市民李女士說。她指著水邊的白鷺告訴記者,這幾年鳥越來越多了,經常能看到白鷺、夜鷺等水鳥在這里覓食、棲息。
潮州還高標準推進萬里碧道建設,編制了《潮州市萬里碧道建設規劃(2020~2035)》,計劃投資約33.6億元,建設碧道約500公里。目前已建成碧道126公里,將韓江沿岸的自然景觀、人文古跡、鄉村聚落串聯起來,形成了“韓江畫廊”的美麗景觀。
在潮安區龍湖鎮,一段長約5公里的碧道成為當地居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碧道依韓江而建,沿途設置了觀景平臺、休息驛站、文化展示區等,既滿足了防洪要求,又為市民提供了親水空間。“周末很多人來這里騎車、散步,還有從汕頭、揭陽專門過來的游客。”周邊群眾劉伯告訴記者。


守護韓江,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潮州人的共同心愿。如今,韓江沿岸活躍著86支“河小青”志愿服務隊、412名“民間河長”。洪叔就是其中一員,他每天沿著韓江巡河兩小時,用手機APP記錄水質變化、上報環境問題。“總書記說要讓韓江秀水長清,我們老百姓也要盡一份力。”洪叔說,這幾年他親眼見證了韓江的變化,“水更清了,岸更綠了,魚也更多了”。

韓江邊景色怡人。
在潮州,護水文化已融入城市基因。紅棉公園里,孩子們在“左聯”文化墻前聆聽韓江故事;龍湖古碼頭上,志愿者向游客發放護水倡議書;校園里,“小手拉大手”節水活動蔚然成風……一種“以水養人、以人護水”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
此外,潮州還建設了韓江展示館,通過圖片、實物、多媒體等形式,展示韓江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治理保護等,推廣韓江文化,全面提升市民群眾對韓江母親河水資源和生態的保護意識,成為市民了解韓江、熱愛韓江的重要窗口。
多年來的接續奮斗,換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韓江干流潮州段水質連續60個月保持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及以上標準,部分時段達到Ⅰ類標準;2024年國省考斷面、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榮譽也接踵而至:韓江潮州段先后獲評“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全國示范河湖”“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等稱號。成績的背后,是潮州干部群眾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
站在新起點,潮州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之以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持續改善。繼續以碧水鑒初心,以清流潤民生,奮力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答卷,讓韓江這條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永遠秀水長清!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瓊
圖片|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宏文 曾潮海 陳瑩
編輯|郭洵汐
審核|梁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