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信
□ 李英群

又是一年一度中秋節(jié)將至,我的兒女都生活在外地,都來問我要買點什么自己過節(jié)用,也可作手信送親友。
我一聽,心中就有了負擔。
近二三十年來,每到中秋,人們不是關注月娘如何在天上移,而是觀看月餅如何在地上轉。你送我,我轉送他,他可能又轉她或他。最后,也可能有嘴饞的小孩吃上二三個罷,然后……然后,就不說吧!
兒女們說作手信。手信一詞,現(xiàn)在仍在潮汕地區(qū)盛行,在港澳地區(qū)也流行,國內其他地方則常用禮品一詞代替,這可是值得說一說。
我中華是禮儀之邦,手信,源于周朝一種叫“贄禮”的制度,即拜訪親友時的隨身小禮品,為何不直接叫禮物呢?因為它更強調隨手的意思。即“信手捎去”,體現(xiàn)一種物輕意重的價值觀,是古漢語的活態(tài)傳承。
到外地旅游,景區(qū)總有一條小街指明是賣旅游紀念品的,沒見用手信這個詞招攬游客,而潮州古城,卻鮮亮地標明是作手信用的。這與從中原南遷的潮人皆聚族而居很有關系,平日里上上落落,都是親朋,每次都帶禮物,雙方都是負擔,隨手捎點家中便物,兩方都輕松。
我一個老頭兒居住在潮州城,平日,總會有友人來關心,名義說來食茶,來時常會捎點手信,我最喜歡的是他們自制的小雜咸,一瓶拳頭大小的菜頭考、油橄欖或烏欖、脆瓜、最負擔的是餅食之類,二條春餅已讓我發(fā)愁,一盒綠豆糕就得暗暗嘆氣。幸好我有一位開茶葉店的年輕摯友,我可把無法吃完的餅食、水果讓她帶去店中供顧客品茶時作佐茶之用。
兒女們征求我意見,我知道拒絕不掉,就隆重說明,餅食買小盒的,越小越好,每一盒都如張開的手掌那么大最好,朋友們會喜歡的。
哈哈,馬上收到從香港快遞來的二箱餅食,拆開一看,“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顧客要小的,商家欲大的,我如何處理?
作為潮州人,我也認同手信在人際交往中的價值,我不單收手信,也贈手信。我力求送上對方喜歡的東西,當然,有時出版一本自己的作品集作禮物作手信最受歡迎,但你總不能反復送同一本書呀。
送得最開心的手信,是小兒子七八歲時,外埕的蓮缸綻放一朵蓮花,晚飯后給兒子洗澡,換上干凈衣服,剪下蓮花,讓他拿著,牽著他的小手,一起送到老舅家。
這很儒雅吧?我把此情景介紹給文友小邢,被她寫進她的美文中去了。
潮州城很小,城中皆親友。互相拜訪,像厝邊頭尾;潮州人愛喝工夫茶,你來我往,隔時無隔日。如果上門就必帶手信,雙方是否受得了?
我想,這就得深思一下手信的文化內涵,以免過猶不及。
手信之所以稱為手信,乃取自“信手捎去”之意。友人約你去食茶,出門時,你身邊桌上剛好摘有你家自己培育的金瓜,隨手帶上二個拳頭大小的,這才叫手信!
文友林楨武,喜歡晚飯后外出散步。一次散步得經(jīng)過我家門口,見自己書桌上有一本新買剛讀完的《張中行小品》,知我喜歡,題簽后散步時上門來食茶送書,這叫手信。
畫家鄭鵬,我們很談得來,近些年,他幾乎每周一次來食茶聊天,從沒帶什么禮品,有時市報上發(fā)我文章的那期報紙我未收到,他就會搜羅一張送來。他去山西旅游,回來送我一袋山西特產狗頭棗干,這報紙、這棗干,才叫手信!
親愛的讀者鄉(xiāng)親們,禮物,厚重、刻意,特別的日子才需要;手信,物輕、意重,受之也輕松。其實,手信禮物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意!中秋節(jié),你買月餅自家吃,邊吃邊賞月,別不賞月忙著送月餅。這樣,月娘會高興的。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