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與相請
□ 李英群

我總認為,潮州俗語是潮州文化中最精華部分的總匯,最精練、最鮮活地體現(xiàn)了潮州人的人生態(tài)度、社會見聞、價值觀和人生觀。
潮州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許多俗語都可以從中華文化,即通用的漢語普通話中找到對應的、意思相近甚至完全相同而用語或語法不同的俗語、成語。比如“一槌扣雙坺”與“一舉兩得”;“紅仕相堵頭”與“勢不兩立”;“乘風扣橄欖”與“趁火打劫”等等。
不過,從這些意思相同而表述各異中,有很值得玩味的東西。你會發(fā)現(xiàn),潮州方言俗語的確很俗,漢語通用語則很雅。但俗的表述很具體,很生活化,漢語通用語則很簡練、很準確,各有優(yōu)點。但比較而言,我更喜歡前者的俗。它是潮州百姓的生活感受或人生體驗的產(chǎn)物,很形象、很生動,也很有溫度。讀之用之,都覺親切;后者很準確、簡約,但略嫌干硬。對于舞文弄墨者來說,寫論文宜用普通話詞匯,若寫生活散文,最好用潮州方言中的俗語。
我很喜歡潮州俗語,現(xiàn)在潮州已有民俗愛好者搜集成書出版,我不單把其作為工具書使用,平時會當作一本讀物來閱讀,那是一種享受,像生活在鄉(xiāng)親們中間,被鄉(xiāng)音包圍。
讓我最感興趣并為之著迷的潮州俗語,是那些只能產(chǎn)生于潮州,最充分最有特色反映潮州風貌、潮人的人情物理,別地不可能有的俗語,比如“番畔錢銀唐山福”“從暹羅說到豬槽”“茶三酒四迌二”“種田如繡花”之類。這類潮州特有的產(chǎn)品,是潮人說潮事,其深刻,其準確,其生動,其特有風味,真是一句就值得你作為一篇文、一首詩、一出戲去細細玩味。我舉下面這一句試加分析:
“買賣算分,相請無論”。
為什么說這條俗語只能產(chǎn)生于潮州呢?你先把這俗語看作兩場戲,一場在買賣,一場在相請(請茶請煙請吃請看戲)。這二場角色是同一批人。能相請而無論誰作東,這是熟人。潮州是個典型的熟人社會,新流行的俗語有“潮州名城,不是朋友就是親情”(親情即親戚,情,讀晶5)。
一個成年人,基本有20位表兄弟姐妹,夫妻共有40位,這40位表親的表親也有40位,一共1600人,加上同學、同事、朋友、熟人及厝邊,潮人稱為蕃葛藤親,都是可以相請無論的。若是這些人之間發(fā)生了買賣關系,那可就得多花筆墨。
潮人善商舉世皆知,一句“小小生意會發(fā)家”的俗語道盡潮商多巨賈的秘密。如果你做小生意(其實,潮州單小食就百多種,潮人經(jīng)商無不從小小生意做起),這小本生意設在巷子里,買主幾乎都是那些可以相請無論的蕃葛藤,你不打分打厘,這人少一分,那人不客氣少二分,你只怕開張三日就關門!
潮州人重感情,跟聚族而居有關系。但,相請是友情,買賣是契約。一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買賣每日都在多次進行,是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一種關系,買賣常夾著人情,精明的潮州人總結出“買賣算分、相請無論”的守則,真高!
之所以說潮人此舉高,是因為把“買賣算分”與“相請無論”連在一起。如果買賣總不算分,互不講信用,感情疏遠是一種必然,也就不可能“相請”無論了。
對這俗語起補充作用的還有另一俗語:“人欲長交,數(shù)欲短結。”
買賣之間,有時手頭不便,欠賬也常有,但潮人認真。當年,我鄰居阿仁兄下班回家,在街口買包一角一分錢的香煙,身上剛好只有一角錢,小販阿兄說無相干,煙盡管拿去抽。仁兄回家向老母親要了早上賣尿二分錢,回頭即送一分去還小販。這樣短的結數(shù),彼此必能長交。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