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團圓情結
□ 李英群

中國人有個大團圓情結,希望完美,追求完滿。對個體,是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對家國,是穩定安康,總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這一種全民族的共同訴求,應該始于農業文明的遠古時代。我國是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農耕社會時代,人與自然關系極度密切,要對抗自然災害,要興修水利,要搶種搶收必須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就得和諧相處,互助互幫。這種農業文明,產生了儒家的“和為貴”的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漢代以后,佛教的傳入又使其因果報應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相信善惡到頭總有報,惡人必受懲罰,好人必大團圓。
儒道釋三大教在中國民間有那么長久和巨大的影響,其實是農業文明時代那種對風調雨順、生活穩定的訴求在社會生活中的投射,那就是和諧與團圓。
大團圓情結在潮人似乎體現得更濃烈而細致一些。有個俗語“勸人圓勿勸人離”,人家夫妻、父子、家人之間有感情糾葛,鄉里族人之間有矛盾,去勸說,就是要勸圓別勸離,幾乎到了不問究竟的程度,圓就是目的,或化干戈為玉帛就OK,這方面,在人民中影響最大最深的戲曲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潮州民謠《百屏燈》最后壓臺的一出潮州戲是《郭子儀拜壽》,大團圓。
提到戲曲,我這個有30多年戲齡的專業編劇的切身體會真是太深了。我創作和改編、移植的戲有五、六十出,都是好人有好報的大團圓結尾,唯有一出《莫愁女》是悲劇收場,這個戲演出至今上千場了,我一直聽到觀眾要求我改為喜劇結尾的聲音。我母親是位戲迷,不止一次當面投訴,說你怎不像《陳三五娘》《蘇六娘》一樣,讓莫愁和徐公子雙雙私奔呢?就在幾天前,我的表妹少娜從汕頭來看望我,還說她祖母即我的老姑每次看《莫愁女》,都怨我怎么不改為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尾:你支筆在手,改一下就那么難?我說:我讓他倆投湖之后化成荷葉荷花相伴了呀!
哪怕編劇想盡辦法安慰觀眾,讓梁祝化成雙飛蝶,讓孟姜女哭倒了長城,讓竇娥令六月飄雪,觀眾仍不滿意。那個大團圓情結是多么的濃!
人民群眾、普通百姓,為生存,為發展,歷盡艱辛,忍受別離,他們要求生活中多一些大團圓。你記得上世紀90年代全國農民工離鄉別井外出打工,過年為回家與家人團聚、吃團圓飯那種擠火車、騎摩托,義無反顧、千里狂奔的場面么?你見到他們終于回家與妻兒父母相聚擁泣的情景了么?這都是他們一年二年艱苦奮斗的補償,是必須有的心理慰藉!
今年11月,第23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將在潮人故里潮州舉辦,天下潮人社團齊聚一堂,是潮人大團圓的雅集盛會。那時,分散在地球各方的潮人,飛回故里,那時,每個人都會明白什么叫大團圓情結!
大團圓是一種生存智慧,
大團圓是一種道德訴求,
大團圓是一種心理慰藉,
大團圓是中華民族一種集體審美的意識。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