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聽說了嗎?蚊子最近闖禍了,傳播一種叫“基孔肯雅熱”的疾病。
最新數據廣東已有超7500人患病,不容小覷啊!
不過,看完本文相關知識一網打盡。

基孔肯雅熱這名字可真拗口啊!
該疾病最早在非洲坦桑尼亞被發現而得名,在當地語言中,“基孔肯雅”意為“變得扭曲”。

主打一個寫實、描述患者得病后因劇烈關節疼痛而導致身體蜷縮樣子。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主要有三大特征:發熱,皮疹和關節腫痛。

此外,還可能伴隨頭痛、乏力、惡心、嘔吐、肌肉痛、結膜炎等癥狀。

特別提示大家,此病后期還可能造成脫發、關節變形等,部分患者關節疼痛超過三年,真是非常令人討厭的病毒。

主要通過伊蚊(俗稱花蚊子)叮咬傳播,即“人→蚊→人”的傳播鏈條。

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動物后,病毒會在其體內繁殖2~10天。
之后帶毒伊蚊再去叮咬健康人時,就會造成病毒的傳播。
我們扛不扛得住?
很抱歉的告訴大家,人群普遍易感,得過一次以后才會獲得抗體。

基孔肯雅熱尚無特效疫苗,防蚊滅蚊是阻斷傳播的核心手段:
1.清除積水:
定期清理室內外積水(如花盆托盤、空瓶等),杜絕蚊子滋生環境。

2.防叮咬:
裝紗窗、掛蚊帳、防蚊拍用起來,設個“防蚊結界”。
使用蚊香或電蚊香產品,含有除蟲菊酯類,可消滅蚊子,買正規產品就行。

出門穿淺色長袖衣褲,避開蚊子“開飯”時間(早7-9點,晚5-7點)。
外出可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驅蚊酯、檸檬桉葉油的驅蚊劑(孕婦、兒童可用)。

目前沒有特效藥,臨床主要采取對癥支持治療:充分休息、補充液體以及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可緩解部分癥狀。
同樣由蚊子傳播,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很容易被混淆,在排除登革熱之前,不要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風險。
來源 | 重慶市婦幼保健際就診服務
編輯 | 翁純
審核 | 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