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八個“中國醫師節”。為激勵廣大衛生與健康工作者,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潮州市中心醫院以“致敬醫者擔當,共筑健康未來”為主題,開展系列慶祝活動,通過表彰先進、技能競賽、惠民義診等舉措,展現醫者風采,傳遞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敬意與關懷。
表彰先進:
致敬三十年堅守與卓越
8月16日,潮州市中心醫院舉行第八屆“中國醫師節”表彰大會。院長詹永忠在致辭中向全體醫護人員致以崇高敬意,稱贊他們以生命為托、以使命為帆,在臨床、科研和公共衛生服務中踐行誓言。他強調,表彰不僅是對醫師專業技術的肯定,更是對全院醫務工作者的激勵,號召大家傳承醫者初心,精進技能,筑牢生命防線。他勉勵醫師們繼續秉承“精誠、博愛、務實、篤行”的院訓,做人民健康的忠誠守護者。
詹永忠院長為“光榮醫師”獲獎者頒獎。
大會對“光榮醫師”“優秀醫師”“優秀技師”及“心肺復蘇+AED”急救技能比賽獲獎者進行表彰。30年如一日堅守崗位的“光榮醫師”、精益求精的青年骨干、急救技能標兵等集體亮相,展現新時代醫者的責任與擔當。
以賽促學:
急救技能大練兵
為提升醫療急救水平,以賽促學,醫院在節前舉辦“心肺復蘇+AED除顫”急救技能比賽。參賽醫技人員通過模擬真實急救場景,展現規范操作與團隊協作能力。活動不僅營造了鉆研技術的氛圍,激發廣大醫技人員刻苦鉆研業務的熱情,更強化了應對突發事件的實戰能力,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以賽促學,提升醫療急救水平。
惠民義診:
健康服務進社區
醫師節前夕,恒大城南區門口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原來,這是市中心醫院組織內科、外科、婦科等科室資深專家共36人,在此開展“醫心為民·健康同行”義醫義診活動。醫師們為市民提供免費診療、健康咨詢,發放健康宣傳資料,并現場演示心肺復蘇技術,指導市民掌握急救技能。
義診活動現場,醫師們為市民提供免費診療。
活動向廣大市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弘揚了醫師職業精神,還普及了健康知識,增強市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讓市民感受到醫師的專業素養和奉獻精神。
一位參與活動的市民表示:“專家講解通俗易懂,還手把手教急救方法,這樣的服務非常暖心!”此次義診服務群眾近200人,現場心肺復蘇教學參加群眾55人,送出藥品價值近4000元。
溫情關懷:
蛋糕傳遞節日祝福
節日前夕,醫院還開展“送蛋糕,寄祝福”暖心行動。院領導帶隊向全院醫師發放慰問金和定制蛋糕,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小小的蛋糕承載著醫院的關懷,讓我們更有動力前行。”一位年輕醫師感慨道。
開展“送蛋糕,寄祝福”暖心行動。
每一位醫護人員的堅守,都是對“健康中國”最有力的踐行。潮州市中心醫院通過系列慶祝活動,彰顯了醫者仁心的職業精神,也進一步營造了尊醫重衛的社會氛圍。未來,醫院將繼續以專業與溫情守護百姓健康,書寫醫者大愛的新篇章。
用“超聲之眼”為患者撥開迷霧
——記市中心醫院醫技科副主任謝偉超

在市中心醫院超聲科,總能看到一個專注的身影:他手持探頭,目光如炬,在黑白圖像中尋找疾病的蛛絲馬跡。三十年如一日,他用“超聲之眼”為無數患者撥開迷霧,他就是醫技科副主任、科室負責人謝偉超主任醫師。
精準診斷:
黑白影像中的“火眼金睛”
1995年,謝偉超從汕頭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懷揣著治病救人的理想踏入醫學殿堂。在那個超聲醫學尚屬新興學科的年代,他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領域的廣闊前景。“超聲檢查無創、便捷、可操作性強,是臨床醫生的‘第二雙眼睛’。”謝偉超回憶當初選擇超聲專業的初衷。
為了練就過硬本領,他先后赴廣東省人民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修學習。“那時候白天跟著老師學習,晚上就泡在圖書館看文獻、研究病例。”謝偉超說,為了掌握心臟超聲的復雜切面,他常常對著模型練習到深夜。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讓謝偉超從一名普通醫師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專家。如今,他不僅熟練掌握腹部、婦產、心臟、淺表、血管等常見疾病的超聲診斷,更擅長介入超聲及婦產超聲,以及胎兒產前超聲檢查。
在同行眼中,謝偉超是出了名的“細致派”。他常說:“超聲醫生的責任重大,我們的每一個判斷都可能影響患者的治療方案。”
兩個月前,一位孕婦來到市中心醫院檢查。此前她在其他醫院檢查均被告知胎兒正常,但謝偉超在仔細掃查后發現胎兒存在單純性繼發腭裂——這是一種發病率僅為0.04%-0.25%的畸形,產前超聲檢出率極低。經過引產證實,診斷完全準確。患者家屬感激地說:“要不是謝主任的‘火眼金睛’,我們可能要面對更大的不幸。”
這樣的案例在謝偉超的職業生涯中不勝枚舉。他主持完成了《超聲造影對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診斷價值》項目,大大提高了肝臟腫瘤的早期檢出率,獲得2021年度“臨床醫療成果獎”三等獎。而《經皮肝內膽管置管引流術》和《超聲引導下經直腸前列腺穿刺活檢》等項目,則為臨床治療提供了精準導航。
技術創新:
引領學科發展的“領頭雁”
作為科室負責人,謝偉超深知“獨木難成林”的道理。他帶領團隊將科室細分為超聲介入治療及心臟、婦產、腹部及血管與淺表、肌骨、兒科等多個專業組,推動亞專科精細化發展。
在他的帶領下,科室不僅開展常規超聲檢查,還率先在潮州地區開展肝臟腫瘤消融、甲狀腺結節消融等先進技術,多項技術填補了潮州地區空白。“過去患者要做這些手術得跑廣州,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解決。”謝偉超說這話時,臉上洋溢著自豪。
目前科室已常規開展心臟造影、肝臟造影、輸卵管造影等前沿檢查,并即將開展胎兒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查及其他實質臟器腫瘤消融術。“我們的目標是讓潮州的超聲診療水平與省級醫院接軌。”謝偉超表示。
在謝偉超看來,培養人才是學科發展的根本。科室每周有固定的業務學習時間。謝偉超會組織年輕醫生分析疑難病例,分享最新文獻。他鼓勵年輕醫生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支持他們開展科研項目。如今,科室已形成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隊。
作為廣東省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委員、潮州市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謝偉超積極推動全市超聲質量控制與同質化發展。“希望全市超聲同仁一起努力,共同提高診療水平,更好地服務群眾。”
醫者仁心:
用溫度傳遞醫學人文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特魯多醫生墓志銘中的一句名言,也是謝偉超常掛在嘴邊的話。
“看病不是商品買賣,不是多花錢就一定能治好。”謝偉超常對年輕醫生說,要當一名好的醫生,必須有廣泛的知識理論基礎,良好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還要有細心入微的工作態度,更要有愛心、同理心,理解患者的焦慮與期待,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臨床和廣大患者。他回憶起一位肝癌晚期的老人,在明確診斷后,老人反而平靜地說:“謝謝醫生告訴我實情,讓我有時間安排后事。”
三十年從醫路,謝偉超用執著與堅守詮釋著醫者仁心。從黑白影像中探尋生命密碼,在方寸屏幕前守護患者健康,這位超聲醫學的“生命偵探”依然在書寫著屬于他的醫者傳奇。正如他常對年輕醫生說的那樣:“我們的探頭不僅能看到病灶,更要看到背后的人。”這或許正是謝偉超三十年如一日堅守超聲診斷臺的最好注解。
與病菌共舞的“衛士”
——記市中心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林杰

在潮州市中心醫院感染科略顯安靜的走廊里,林杰副主任醫師正專注地查看一位老年患者的CT影像。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的白大褂上,勾勒出一道沉穩的輪廓。從醫二十余載,他在每一次與病菌的無聲較量中,詮釋著醫者的責任與擔當。
方艙里的“心靈治愈師”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在疫情的最嚴重的時候,林杰參加了潮州醫療隊支援廣州方艙醫院。在物資緊缺、人手不足的困境下,他和隊員們迎難而上,每天連續長時間工作,確保800多名感染者“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但林杰深知,在方艙醫院里,需要治愈的不僅是身體,還有被疫情擊垮的心靈。一位有聽力障礙的患者初到方艙時情緒激動,還有暴力傾向。林杰和隊員們用紙筆,一筆一畫耐心地與他溝通,最終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出院時,這位患者在紙上鄭重寫下“謝謝你們”四個字,讓他們感動不已。
另一位讓林杰記憶深刻的是余老師。隔離生活讓原本開朗的余老師陷入嚴重抑郁,甚至有輕生傾向。林杰和隊員們每天抽時間通過微信陪她聊天,從病情談到生活瑣事。當政策允許居家隔離時,林杰第一時間幫她聯系社區。出院后,余老師給他們發來消息:“你們挽救的不只是我的生命,還有對生活的希望。”
精準診療揪出隱藏的“元兇”
走進林杰的辦公室,書架上整齊排列著各種感染病學專著和微生物學圖譜。他說,現代感染科醫生需要培養一雙能夠識別各種病原菌的“火眼金睛”。
今年接診的一位老阿姨讓林杰印象深刻。老人反復咳嗽咳痰幾十年,常規治療只能暫時緩解癥狀。林杰仔細研究她的病歷資料,從其肺部CT表現中捕捉到特殊感染的蛛絲馬跡。通過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和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檢測,最終幫助老人確診為“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針對性治療三個月后,困擾老人幾十年的頑疾終于得到緩解。
“作為感染科醫生,除了要會看傳統的傳染病,還要掌握各類非傳染性感染性疾病的診治能力,同時提高對危重癥的臨床診治水平。”林杰說,“現代感染科已經進入精準醫學時代。我們要借助微生物學、免疫學等多學科知識,讓自己擁有一雙能夠發現識別各種病原菌的‘火眼金睛’,揪出那些隱藏的‘元兇’。”
守住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前沿陣地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當林杰踏入醫學院大門時,感染科還被稱為傳染科。隨著衛生條件改善,傳統傳染病逐漸淡出公眾視野,感染科一度淪為醫院的邊緣學科。然而,2003年“非典”疫情的暴發,像一聲驚雷,將這個被忽視的學科重新拉回公眾視野。
“傳染病從未真正消失。”林杰說。正是這種清醒的認識,讓他在感染科最低谷的時期選擇了堅守。從“傳染科”到“感染科”的更名,不僅是名稱的變化,更標志著學科內涵的擴展——從傳統的肝炎、結核、艾滋病,到各種細菌真菌感染、疑難感染病癥,感染科醫生的專業范圍不斷擴大。
作為科室負責人,林杰認為感染科發展要“平戰結合”——平時解決各類感染病癥,戰時能夠迅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平時解決‘細菌真菌感染、疑難感染病癥’、戰時‘呼之即來、戰則驍勇’的感染科醫師。”
除此之外,他指出醫院感染科需形成臨床診療、微生物病原診斷和院感防控“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推動“大感染學科”建設,促進學科健康持續發展。為此,林杰帶領科室進行著不懈的努力。2022年,他還被評為潮州市市直模范機關創建先進個人。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林杰和無數感染科醫生一樣,日復一日地與病菌“共舞”,與時間賽跑,守衛公共衛生安全第一道防線。他們或許不像急診科醫生那樣時刻面臨生死時速,也不像外科醫生那樣能夠“刀到病除”,但他們用專業知識和敏銳洞察,默默守護著公眾健康的基石。林杰說:“在這場人類與微生物的持久較量中,感染科醫生的責任不是減輕了,而是更重了。”
“每當成功診斷一例疑難感染病例,每當看到患者康復出院,那種成就感和價值感,就是對這份工作最好的獎勵。”林杰說。在這個容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醫學領域,他用自己的堅守詮釋著醫者的初心與使命。
顯微鏡下的生命守護者
——記市中心醫院檢驗科副主任程龍飛

在潮州市中心醫院的檢驗科,每天清晨,總有一個身影準時出現在實驗室。他仔細檢查每一臺儀器的運行狀態,這種習慣保持了很多年。這位主任技師,正是檢驗科副主任、科室負責人程龍飛。十八年如一日,他在這方寸實驗室里,用顯微鏡和數據守護著無數患者的健康。
數據背后的生命溫度
“很多人以為檢驗科就是冷冰冰的機器和數據,其實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程龍飛說這話時,眼神中閃爍著醫者特有的光芒。2007年從廣東藥學院畢業后,他就扎根在市中心醫院,逐步從一名普通檢驗員成長為科室負責人。
程龍飛醫生認真審閱檢驗報告。
有一次,急診送來一位疑似敗血癥的患兒,當時孩子的情況十分危急。那晚,程龍飛帶領團隊熬夜加班,反復確認,通過快速檢測鎖定了致病菌,為臨床醫生提供了精準用藥依據。通過治療,三天后孩子終于退燒了。
這樣的故事在程龍飛的工作中數不勝數。作為潮州市臨床檢驗質量控制中心負責人,他深知每一份報告的分量。“檢驗結果是醫生診斷的‘眼睛’,差之毫厘可能謬以千里。”為此,他建立了近乎苛刻的質量控制體系,從設備校準到試劑質量,從操作規范到結果復核,層層把關。
抗疫前線的“偵察兵”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檢驗科一夜之間成為疫情防控的“前哨”。作為市定點救治醫院,潮州市中心醫院承擔著巨大的檢測壓力。“那時候,核酸檢測就是與病毒賽跑。”程龍飛回憶道。
最緊張的時候,他與同事連續48小時不眠不休,既要保障本院檢測,又要協調全市檢測力量。在科室多名工作人員感染的情況下,他又主動挑起擔子:“我是黨員,也是支部書記,是科室的‘主心骨’,這時候必須沖在前面。”那三個月,他每天連續工作16小時以上,帶領團隊完成了數十萬人次的核酸檢測,沒有出現一例漏報錯報。
2021年12月,程龍飛作為潮州市醫療隊隊員支援東莞抗疫。在寒夜里,他穿著防護服進行現場采樣和流調等工作。他的付出得到了兩地領導的充分肯定。
技術創新的“領航者”
走進潮州市中心醫院檢驗科,五條全自動檢驗流水線格外醒目。這是去年醫院引進的國內最先進設備。“流水線整合了標本分揀、離心、檢測等流程,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一系列措施優化了檢驗流程,不僅檢測效率提升了,耗材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談起技術創新,程龍飛如數家珍。
作為市臨檢中心,市中心醫院檢驗科牽頭成立了結果互認推進群,組織基層醫院檢驗人員進修,派專家到下級醫院指導。程龍飛表示,希望以市臨檢中心為紐帶,讓全市的檢驗水平再上一個臺階,推動更多基層醫院實現技術升級,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精準高效的檢驗服務。
程龍飛醫生悉心指導下屬做好檢驗質量工作。
在專業領域,程龍飛始終保持學習熱情。他每年參加國家級、省級學術會議,訂閱多種專業期刊。“檢驗技術日新月異,不學習就會落后。”周末“啃文獻”已成為他的生活習慣。他還帶領科室每月舉行質控例會,討論最新技術進展和疑難案例。
談及未來,程龍飛提到幾個研究方向:一是脂肪肝的檢驗與防治。“近年,人們飲食偏油膩,脂肪肝發病率高,但早期容易被忽視。”他計劃通過多學科合作,制定更精準的篩查標準。二是探索中醫診斷與檢驗結果的關聯。他正在收集不同中醫證型患者的檢驗數據,希望建立“中醫證型-檢驗指標”對應圖譜。
“檢驗科不僅能‘診斷疾病’,更應該‘預警風險’,實現防治未病。”程龍飛說,這是他的職業理想。為此,他還計劃在腫瘤早篩等領域開展更多研究,為患者爭取更早的干預時機。
從醫近二十年,程龍飛獲得了諸多榮譽,但他最珍視的仍是患者的一句“謝謝”。在他的心中,患者的期盼就是繼續前行的動力。作為門診第二黨支部書記,程龍飛還特別重視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的融合。“黨建不是虛的,是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勁往一處使。”
談及初心,程龍飛的眼神堅定而清澈:“從穿上白大褂那天起,‘準確’就是我們的底線,‘及時’就是我們的責任,‘惠民’就是我們的方向。”這位顯微鏡下的生命守護者,正用他的專業與熱忱,書寫著新時代檢驗人的精彩答卷。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鏗 通訊員 蔡希凡
圖片|潮州市中心醫院提供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