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老文章健 家貧德業(yè)豐
——清代潮州先賢曾華蓋與進士第
□ 陳賢武
詩書守道惟師孔
忠恕傳心不忝曾
曾華蓋(1642-1711),字文垣,又字乃人、喟莪,海陽(今潮州)人,出身于書香門第。父曾棟奇,字砥慈,年輕時就考中秀才進入府學學習,在學生中名聲很大,但屢次在科舉落第,于是更加勤奮學習毫不懈怠。知府吳穎知其能,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聘修《府志》,在十八年序末云:“其佐予參稽考訂之勞者,諸生楊闈、曾棟奇、陳士榢、鄒慶春,也例得并書。”康熙十六年(1677)病逝,年近古稀。后以子得贈吏部員外郎。
曾華蓋自幼聰明過人,擅詩文。師事有“嶺海文獻”之稱的著名詩人陳衍虞。以揭陽學廩生中清康熙五年(1666)舉人,九年進士,分發(fā)到吏部觀政(實習)。因母逝,回家守制。期間,與友人倡立簡社,相與賞奇析異,講學不倦。當時潮州總兵劉進忠非常器重他,但曾華蓋察覺到其有朝秦暮楚的異心,敬而遠之。
劉進忠,遼寧遼陽人,原為明總兵馬得功的部校,清順治二年(1645)隨馬氏降清,至康熙八年(1669)累升為潮州鎮(zhèn)總兵,隸屬靖南王耿精忠麾下。康熙十三年,鎮(zhèn)守福建的耿精忠呼應吳三桂等,舉兵叛清,史稱“三藩之亂”。劉進忠接受耿氏頒發(fā)的“寧粵將軍”印,重復明制;又接受臺灣鄭經(jīng)的“定虜伯”封號,改用明永歷年號。并暗中派人招攬曾華蓋,但沒有找到。曾華蓋早與同年舉人林鐘悄悄換上便裝離家,遠避到江南游學去。
康熙十五年,清軍重兵南下。十六年三月,耿精忠降清,引清兵攻鄭經(jīng),鄭經(jīng)退守廈門。劉進忠孤立無援,于六月再度降清,留任潮州總兵。十七年召進京城。二十年冬,清軍進入云南昆明,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平定。二十一年耿精忠與劉進忠在京被凌遲處死,梟首示眾。劉進忠在潮州反清,始于康熙十三年,迄于十六年,前后三年,在潮州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創(chuàng)作于清光緒間的歷史小說《三春夢》,寫的就是這段故事。
不作身前計
寧圖去后思
今韓祠內(nèi)北廊北壁有曾華蓋所撰《重修韓公祠廣濟橋碑記》,立于康熙二十年(1681)五月,末仍署有“賜進士第、吏部觀政、治年家晚生曾華蓋拜撰”。其后方赴吏部候選,二十一年(1682)任命為浙江壽昌知縣。四川提學道曾王孫說他“風儀嚴整,意致翛遠”,內(nèi)心充實自足而不羨慕身外之物。(見《鷦寄堂詩集序》)帶家眷蒞任,“乏費,典屋以行。”(《署中感賦》自注。)
民國《壽昌縣志》曾華蓋序書影。
壽昌縣始置于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初名為新昌,晉太康元年(280)改名為壽昌,至1958年11月并入建德。其地“地狹而瘠,民嗇而野,舟車不通,無魚鹽貿(mào)遷之利,故其俗儉而易足,然頗惑于鬼神。”(民國《壽昌縣志·食貨志·風俗》)對于他的政績,民國《壽昌縣志·職官志·名宦》記載:“甫至,榜于城之四門曰:‘斗大山城,凋殘已極,百姓方有瘡待補,縣令并無豐可抽’云云。多方撫綏,若疾痛而噢咻之(就像對待自己病痛時那樣去安慰照料)。修邑乘,建尊經(jīng)閣。歲旱躬禱巖山、圣水池,呼吸而得雨。”有民謠:“毋苦災,曾侯來;曾侯來,生我儕(同類的人們)。”(清·毛可威《靈雨記》)
民國《壽昌縣志》卷首歷屆修志名錄書影。
值得一提是在任主抓文教。縣學宮明倫堂行將倒塌,“邑令曾華蓋選為首事”,督工審料,不數(shù)月而文廟明倫堂、敬圣祠、兩廡及鄉(xiāng)賢祠重加修輯,煥然一新。又感于舊志“自順治癸巳以來,三十年事跡未經(jīng)綴續(xù)”,“敬延學博士及弟子員等參互考訂,一正舊帙之訛,……并博訪輿論、家乘,以接后事,為卷一十有二,為門若干,庶幾記錄詳明”而成《新修壽昌縣志》,繼明代潮州先賢李思悅的嘉靖《壽昌縣志》后又一創(chuàng)舉,并形成了良好的修志傳統(tǒng),誠如乾隆十九年(1754)知縣、五華人鐘沛在乾隆《縣志序》感慨說:“壽昌邑志,一修于前明嘉靖間李令海陽仰山,再修于本朝康熙間曾令揭陽文垣,二公皆粵籍也。余以同鄉(xiāng)后進,于前哲無能為役,乃從百數(shù)十年后復踵而成之。吾粵之從宦者于斯地,若有前因”。(民國《壽昌縣志》卷首)曾任浙江甲子科(1684)鄉(xiāng)試同考官。
因忙于公務,疏于照顧家庭,致使長子救治不及時,病逝于署內(nèi)。故陳衍虞《寄曾文垣門人》有“仁風所扇,治聲沸越,聞貴治有‘曾佛子’之目。”
二十四年“由壽昌令奏最”,(清·孟亮揆《征車草序》,下簡稱“孟序”。)被選拔入京任職。因擔心“長安百物皆貴”,俸薄難以糊口,先送妻子回鄉(xiāng),有《乙丑臘月遣內(nèi)歸里》詩:“不是輕分袂,神京索米難。別離人易老,霜雪路偏寒。……一枝猶未定,何處寄鷦安。(時屋尚典他人。)”道出了“做官難,想做清官是更加難”之無奈與酸楚!
薄宦燕山外
懷鄉(xiāng)鱷水隈
初任吏部文選司主事,遷稽勛司員外郞,轉(zhuǎn)考功司,授奉直大夫(正五品)。在清代,吏部下設文選司(負責干部選拔、分配、任免)、考功司(負責官員考核)、稽勛司(負責管理官員資歷、守制、終養(yǎng))、驗封司(負責管理官員封爵、獎勵、撫恤、士官世襲)四司。其中文選司、考功司的郎中及副職員外郞是核心崗位,任免權必須由皇帝圣裁。而曾華蓋能從知縣升任此重要職務,足見其任事能力。他供職勤謹,數(shù)蒙溫旨賞賜。“天曹為主爵之官,先生清通簡要,望隆朝端。尋奉命搶材三楚,得人最盛。”(孟序)所謂“搶材三楚”,是指他以吏部員外郞身份出任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科湖廣(今湖北、湖南)鄉(xiāng)試副主考。(主考官為編修周金然。只設一正一副。)是科錄取45名舉人,其中譚尚箴、海鳳翥、車鼎晉、萬為恪、王一導、馬龍騏、葉道復等人,后皆中進士,能恪盡職守。但不久之后,因受同僚犯錯牽連,被降級處分,遂“請假里居”,(孟序)“寸心無愧怍,歸興亦欣然。”(《歸興》)年七十卒于家。鄉(xiāng)人私謚曰文靖。入祀海陽縣忠義孝弟祠。
歸裝惟幞被
宦業(yè)在詩篇
曾華蓋博學多才,著有《喟莪詩文集》四卷(內(nèi)有《鴻跡猿聲集》《征車草》《鷦寄堂詩集》《楚游紀事詩集》)。尤擅以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張經(jīng)《喟莪詩文集弁言》有“吾友文垣,少時稱‘五字長城’”。中年以后閱世日深,創(chuàng)作技巧也日益圓熟。同年友曹燕懷比擬杜甫,“乃出詩稿以示,細讀之,知其語語出于至性,與少陵之大旨相符。”(《鴻跡集序》)孟亮揆則言可比肩柳宗元,“假使子厚而在今日,見是詩,當不知若何擊節(jié),而謂先生之才,非獨鐘于陽德,人不寶先生之才,而惟紛葩瑰麗之是寶者,吾不信也。”杜與柳的個性非常相似,雖然身處不平之中,但卻一直保持一顆憂國憂民的心,這種特點在曾華蓋的詩作中時見。
他在潮州城宅邸有二處。翁子光《潮城鄉(xiāng)宦宅第考·四續(xù)》(《潮安商報》1948年12月14日):“曾進士第,太平路灶巷口西向,有古屋一所西向,三進,門首榜曰‘進士第’。詢之鄰人,知是清康熙九年進士曾華蓋之第。”今在太平路大竹巷至金聚巷一帶,現(xiàn)僅存建筑在417號,呈三進一后包布局,周邊從厝等附屬建筑已改建成住宅樓,具體布局不明。一進深五楹,左右側(cè)間已改建成臨街騎樓,僅有門樓門框及石墩遺存,門簪為木制抹角方形造型,無明顯花紋;二進深九楹,建筑已毀,尚有部分柱礎石散落于院內(nèi);三進深十一楹,遺存有一側(cè)心間柱扇構架,用料簡約,由穿枋及彎板串聯(lián)起各承楹柱,筒腳為如意嘴造型,挑檐構架無存,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據(jù)《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圖》,在打銀街曾厝巷巷頭標注有一座北朝南的宅邸——“曾華蓋宅”,“曾厝巷”由此而得名。又據(jù)光緒《海陽縣志·建置略四》:“貞節(jié)坊,在城曾厝巷口,為吏部郎中曾華蓋之叔曾良在妻陸氏建。”因節(jié)孝坊多建于坊主所居巷道上,可作旁證。但現(xiàn)時的巷已無曾姓,早在清末,宅邸被變賣成官產(chǎn),為潮州官府稅務局的辦公場所。1915年前后,改建成先豐林公祠,坐北朝南,四進四天井,總面積980平方米,前兩進為祠堂,后兩進與相連向東偏門門廳為住宅,偏門開在打銀街,后墻臨小魚市巷,規(guī)模較大。2012年列入湘橋區(qū)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