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恩師陳香白先生
□ 吳丹勇

陳香白先生
在潮州,有一位老人被尊為工夫茶界泰斗,他的前半生著書立說,致力于把潮州工夫茶從下里巴人的民俗生活提升到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shù)殿堂,極富理論與實踐;他的后半生又茶話戲論,致力于把高雅的茶文化拉回到百姓日常的茶生活中來,極盡詼諧與幽默。他,就是我的授業(yè)恩師陳香白先生。
7月22日一早,收到先生離世的消息,訃告中說:“潮州工夫茶泰斗、一代鴻儒陳香白教授,于公元2025年7月22日(農(nóng)歷六月二十八日)吉時,在潮州家中,安詳逝世,圓滿謝幕八十九載的一生。先生溫潤謙和、德馨學高,堪為世范。先生雖逝,風范長存;智慧馨香,永澤桑梓。……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先生的音容笑貌頓時浮現(xiàn)眼前——
陳香白先生,號念一,1937年出生。幼承家學,后拜書畫家佃介眉先生為師,習字讀經(jīng)。并直接傳承了潮州工夫茶的沖泡技藝。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潮州工夫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和平文化使者”榮譽稱號。先后應(yīng)邀出席: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法門寺唐代茶文化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首屆法國“國際茶文化協(xié)會聯(lián)席會議”,馬來西亞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日本國際茶文化研討會,韓國茶文化會,香港國際茶文化研討會等活動。
他提出中國(潮州)工夫茶道“七義一心”說:中國工夫茶道形成于盛唐,涵蓋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七種義理,其核心思想是“和”;首創(chuàng)《中國(潮州)工夫茶道太極圖》,揭示中國工夫茶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傳承關(guān)系及結(jié)構(gòu)體系。公開出版的研究專著有:《中國茶文化》《潮州工夫茶概論》《潮州朱泥壺》《茶事通義》《道行——陳香白家傳工夫茶》等。并在《中國文化研究》《國際儒學研究》《孔子研究》《中華茶人》《農(nóng)業(yè)考古》《光明日報》《人民政協(xié)報》等發(fā)表茶論文幾十篇。
跟先生結(jié)緣,是2013年杭州友人國學導師昧菴道人季惟齋夫子與夫人蓮卓女士應(yīng)弟子書畫家大匏子詹文老師之邀蒞潮游覽開元寺、韓文公祠,翌日約請陳香白先生一起參觀考察潮安的龍湖古寨,有幸聆聽先生教誨,親述潮郡舊事。2015年春,因緣際會,擇吉日行拜師禮,傳承潮州工夫茶傳統(tǒng)文化,成為先生入室弟子,于今先生西行,師徒共結(jié)了整整十年的師生情誼。
先生晚年身體欠佳,很少外出,常年居家,著書立說,頤養(yǎng)天年,基本不參加任何茶事文化活動,門下弟子偶爾上門打擾,他都精神矍鑠、笑容可掬,看不出一點病態(tài)。每次去府上拜訪,先生都正裝接待,著裝絕不隨意,茶席間談笑風生又不失風度,臨行每次都親送至門外,并逐一與我們擊掌道別,其雅士風范常令后學晚輩感慨萬千。
記得2019年3月在潮州鳳凰洲公園“鳳臺時雨”亭舉辦的花朝節(jié)中,我參演了舞臺劇《崔玄微夜遇百花仙》,扮演崔玄微,并與吳夢蝶一起主持了這場活動。先生不僅應(yīng)邀出席盛會,上臺講解,還親筆為“潮州漢文化社”題字,大力支持潮州漢服文化的推廣。先生特別指出漢文化的核心在于“孝”,惟孝才能使家庭幸福、傳承有序、社會和諧。后來去先生家里茶敘時,提起這次花朝節(jié),他記憶猶新,尤其強調(diào)我在戲中行古禮時的站姿不夠直,有點屈膝的小動作,那是不對的,要糾正,兩腿一定要并立站直,行禮時不能屈膝,讓我很受教益。
先生的書房名喚“念一堂”,系國學大師饒宗頤所題。書房里數(shù)千本書雜而不亂,雖然書柜與地上都擺滿了,卻井然有序,歸類得當,他能很快并精準地找到想介紹給我們看的那本書。
先生酷愛書法,運筆十分考究,童子功扎實。他幼年師承民國時期的鳳城才子佃介眉公,介眉公詩書畫印樣樣精通,深得清末海派畫派的真?zhèn)鳎敝輹嫿缋弦惠吤硕鄶?shù)出自介眉公門下。先生昔日為我題過很多幅佳作:潮人故里、寒拾別院、海日潮音、茶禪、茶壽、中國茶文化、潮州工夫茶、七義一心等等。而今先生作古,佳作皆成孤品,自當珍藏追思。
先生一生極愛莊子,其行事亦如莊子般率真灑脫,而言傳身教下,其子亦皆如閑云野鶴,不為世俗的名利所拘,家傳工夫茶文化與精神后繼有人,得以代代相傳,亦足可告慰先生了。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李歡歡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