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生動實踐中,市農業農村局認真履職盡責,工作人員穿梭于田間地頭,奔波在村莊院落,用腳步丈量每寸土地,用汗水澆灌綠色希望,通過加強部門聯動、優化治理模式、破解運作難題等措施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擦亮和美鄉村生態底色。
饒平縣城北污水處理廠
凝聚各方合力
破解治理難題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一個部門的力量遠遠不夠。我們必須凝聚各方合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科科長蘇楚城深有感觸地說。
潮安區赤鳳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體化設施
為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進程,潮州高位推動、多層聯動——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部署,構建起市級統籌、縣區主抓、鎮村落實的三級工作體系;農污工作劃轉后,針對技術力量薄弱問題,市政府迅速優化攻堅領導小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住建等部門選派業務骨干組建綜合協調、技術指導、督促指導三個小組,精準補位;面對施工力量不足、進度滯后等難題,借力央企助力“百千萬工程”契機,推動中鐵集團、粵海水務等央國企、省企以“微利+公益”模式參與,為工程提速按下“快進鍵”。
正是這種“上下聯動、跨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合力機制,為潮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筑牢堅實根基。
優化治理模式
實現精準治理
“不同區域、村莊有著不同的人口規模和自然條件,治理模式不能一刀切。我們根據每個村莊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治理模式,制定最適合的治理方案。”蘇楚城介紹,在省相關技術細則出臺后,科室指導縣區提早謀劃,組織相關專業技術力量深研細則,對全市尚未完成治理的949個自然村全面開展排查,逐村實地查勘,以“一村一策”或“一村多策”的方式,優化提升治理模式。
湘橋區磷溪鎮塔后村“一體化格柵+水解酸化集水+人工濕地耦合”處理設施
經過一年多探索和實踐,按自然村的人口規模和自然條件總結出四種主要治理模式:分片區一體化設施搭配人工濕地治理模式、分片區一體化設施搭配資源化利用治理模式,這兩種模式的特點是減少主管網建設投入;利用村內多個池塘作為穩定池串聯資源化利用,再搭配人工濕地,讓村內的自然條件成為治理助力;對人口密集、臨近城鎮的村莊,則采用納廠處理模式,直接接入城鎮管網納廠處置。這種量體裁衣的治理工藝,讓每個村莊都找到最適配的“凈化方案”。
破解資金難題
注入“源頭活水”
潮州探索涉水事務一體化改革,整合供水、污水處理、排水等資源資產實行集中經營,構建城鄉供排水一體化的投資、建設、運營閉合鏈條,形成“政府行政管理、行業事務監管、企業市場運營”的全新架構。
饒平縣所城鎮南任村智能一體化處理設施
市農業農村局指導各縣區以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全力破解農村污水治理資金缺口難題。饒平縣以省補助資金注入平臺公司作為資本金,獲省農發行授信1.3億元,成為全省首個完成平臺公司組建并獲得農發行授信貸款典范,并入選全省10個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民生領域改革”典型案例之一。去年以來,各縣區借助平臺公司,對接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去年獲農發行貸款3.5億元,今年更以1.7156億元省專項資金為撬動,預計獲得農發行授信6.86億元,為治理工程注入“源頭活水”。
實現長效管理
增進民生福祉
在各方協同發力下,潮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交出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生態效益與民生福祉同步彰顯。
潮安區鳳凰鎮鳳凰溪
從治理成效看,2024年全市完成409個自然村污水治理,經省評估認定治理率達77.3%,超出省定任務2.3個百分點,獲省級高度肯定;2025年圍繞“6月底實現全覆蓋”目標,計劃新增治理的540個自然村已基本完工,正加緊收尾。
數據的背后,是村容村貌的蝶變——曾經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溝渠池塘變得清澈整潔,農村“臟、亂、差”面貌從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質、健康水平與幸福感顯著提升。
饒平縣大埕鎮上東村生態塘改造模式
饒平縣大埕鎮上東村結合人口分布與自然條件,分片區采用差異化治理模式:一片區利用村內聯通池塘與大片田園,將生活污水收集后經池塘多級穩定池生態處理,再用于農田灌溉,既凈化水質,又為農耕提供水源,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贏。
針對治理初期建設中道路開挖、施工噪聲、出行不便等問題,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科督促各施工單位采取分段施工、及時回填修復路面等措施,將對村民日常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用細致舉措贏得群眾理解與支持。
浮山鎮五聯村金厝圍黃岡河畔
蘇楚城表示:“我們將督促縣區全面查漏補缺,按照省‘三個基本’標準要求進一步完善,同時,聯合市生態環境、住建、城綜、水務等部門對已完工的自然村開展評估指導。此外,將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生活污水管護長效機制,讓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得起,用得好,管得住,發揮最大效益。”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慧
圖片|潮州市農業農村局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