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通常于公歷6月21-22日交節,它宛如一把開啟盛夏之門的鑰匙,宣告著炎熱時節的來臨。俗話說“夏至不過不熱”,自此,一年中最為難熬的暑熱之關正式拉開帷幕。

漫畫:夏至話養生 新華社發
從中醫理論來看,夏至是天地間陽極轉陰之時。此時,自然界陽氣盛極于外,然而物極必反,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逐漸萌生于內。這就如同晝夜交替,白晝最長的夏至過后,黑夜將逐漸變長。基于此,夏至時節的養生核心在于順應自然陰陽交替的規律,著重保護體內陽氣,使其既能充分發揮溫煦機體、抵御外邪的作用,又能避免因陰陽失衡而引發疾病。
消暑護陽:
斂汗補心,巧用生姜
夏至時節,暑熱與心火交相侵襲。午間烈日似火,紫外線強烈,過度暴曬易致陽氣耗散、中暑;劇烈運動更會使汗出過多,氣陰兩傷。建議選擇清晨或傍晚散步,以舒緩之姿感受涼風,驅散暑氣。飲食上,可以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
民間一直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說法。生姜是助陽之品,適當吃點生姜,能溫通陽氣,加快人體新陳代謝,增強食欲幫助消化,有利于消夏解暑。
防寒護正:
忌貪涼飲冷,守固陽氣
天氣越熱,人們就越愛趨涼避暑,但要注意熱極而寒生,寒生百病重。中醫認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夏季防暑降溫不可貪涼太過,忌夜臥貪涼,忌冷水洗浴,忌肆食生冷。夜間直吹空調、冷水洗浴、過食生冷,看似一時暢快,實則寒邪乘虛而入。寒傷脾胃則腹痛腹瀉,侵及關節則酸痛不適。
《頤身集》中也警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所以我們常吃的西瓜、綠豆湯、酸梅湯等解渴消暑佳品,亦不宜冰鎮過量食用。唯有常溫適度攝取,才能既享清涼,又護陽氣。
祛濕健脾:
內外兼修,驅逐濕邪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夏至后雨水漸多,濕氣漸重,不少人會受到濕氣影響,出現全身乏力、食欲差、水腫等表現。
對此,居家可借助空調除濕功能,保持室內干爽;衣物及時晾干,避免濕氣近身。飲食上,可以適當食用一些補脾祛濕的食物。山藥健脾益胃,薏苡仁利水滲濕,赤小豆消腫解毒,冬瓜清熱利水,將這些食材煮粥煲湯,可從內而外化解濕濁。夏季是濕邪作祟的高峰期,若出現明顯不適,務必及時就醫調理。
靜心寧神:
調養心神,安度盛夏
夏季是心主令之時,炎熱的暑邪最易傷心。暑熱易擾心神,引發心煩、失眠。對此,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到了調理之法:“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建議戒躁戒怒,做到“心靜自然涼”,保持心情順暢。
日常可通過聽舒緩音樂、閱讀書籍、練習冥想等方式,平息煩躁,保持心境平和。唯有“心靜”,方能真正體會“自然涼”,守護心臟健康。
時令食養:
一碗荷粥,解暑安神
荷葉茯苓粥堪稱夏至養生妙品。荷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茯苓健脾寧心,與粳米或小米同煮成粥,佐以白糖,口感軟糯清香。此粥既能驅散暑熱,又可寧心安神,是夏日餐桌上的養生良方。
荷葉茯苓粥制作方法: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
冬病夏治:
借陽驅寒,未雨綢繆
中醫認為,“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尤其是夏至到三伏期間,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機。此時治療某些屬于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陽克寒,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針對冬季易發的慢性疾病,尤其是風濕病、哮喘、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過敏性咽炎等,常趁此時節用中藥穴位貼敷、三伏灸等中醫外治,配合湯藥內服和飲食調理等,進行冬病夏治,可顯著降低冬季發病幾率,實現“春夏養陽”的養生智慧。
夏至養生,是一場與自然節律的和諧共舞。從飲食起居到情志調適,從日常保健到冬病夏治,每個環節都蘊含著中醫“天人合一”的養生智慧。愿您把握夏至養生關鍵期,順天時、調陰陽,以平和之態、健康之軀,安然度過炎炎夏日,為全年健康筑牢根基。

作者|潮州市中醫醫院 盧楨婉
編輯|李歡歡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