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凝聚著數千年的實踐智慧與民族健康密碼。即日起,市中心醫院在本報健康版開設《中醫養生談》欄目,立足中醫“治未病”理念,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為讀者們提供筋骨養護、康復調理的實用指南。
欄目將結合大眾健康需求,以通俗語言解讀中醫精粹:我們會拆解經典食療方與本草功效,教您用日常食材調理身心;結合常見疾病,從中醫辨證論治的角度,分享穴位按摩、經絡疏通等實用保健技巧;介紹中醫康復知識,探討中醫康復手段在術后調理中如何發揮作用。欄目還將聚焦中醫骨科知識專題,解析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常見問題,分享脊柱養護妙招。從中醫正骨、推拿按摩的神奇手法,到針對頸肩腰腿痛、關節勞損的中藥外敷與內服調理方案,幫助您了解如何在生活中科學護骨、預防損傷。
無論您是想系統了解中醫理論,還是希望找到解決亞健康問題的方法,這里都有專業且易懂的內容。讓我們共同探尋“未病先防”的生命智慧,解鎖中醫養生之道。敬請垂注。
中醫有招,清涼一夏
——夏季養生要點及保健方法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暑氣蒸騰,人體的生理機能與生活狀態都面臨著特殊的挑戰。此時,順應天時、科學養生至關重要。中醫養生強調“天人相應”,夏季養生需結合季節特點,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調養。接下來,就從中醫知識入手,為大家詳細介紹夏季養生的諸多要點與實用保健方法,幫助大家安然度夏。
● 夏季養生要點多
飲食要均衡,多食瓜類和紅色食物
夏季身體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勞、沒胃口。但是天氣再熱,也要適當吃些瘦肉、魚、奶、雞蛋等補充營養,少葷多素可開胃,宜多食蔬果谷物類,在果蔬中尤其推薦“瓜類”,如冬瓜、苦瓜、西瓜、香瓜等。同時建議多食紅色的食物。中醫認為紅色入心,可以補血。比如西紅柿、櫻桃、紅莧菜等紅色食物。
適當吃點“苦”
夏在炎熱,人容易心煩氣躁、口舌生瘡,用潮州話講叫“易浮火”,所以在盛夏時節吃“苦菜”,比如苦瓜、苦刺、野菜、蓮子等,能清心降火、增進食欲,對緩解咽痛、牙痛等病癥很有好處。食用要適量,切記苦寒傷脾胃,不可過量食用。
午睡半小時
夏季養生既要注意保護陽氣,也要靜心養陰。午時是人體“合陽”的時候,午飯后休息十來分鐘后來個半小時左右的午覺,能有助于人體間陰陽的轉化,起到養心的作用。
適當晚睡早起
《黃帝內經》曰:“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夏季時期白天時間相對較長,適當晚睡以及早起能保證頭腦清醒,精力旺盛。要注意的是,這個晚睡也就晚上十一、十二時,不可通宵熬夜至凌晨。
別過度運動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是多吃少動,容易形成脾虛濕阻的體質,這樣的體質最需要鍛煉出汗。夏天早晚天氣涼爽的時候,在戶外鍛煉半小時。但也要避免過度運動、大汗淋漓,否則汗泄太多,既傷陰氣,也損陽氣,還容易誘發痛風發作。運動后忌大量飲用冰鎮飲品,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淋浴,否則易損傷脾胃陽氣,也會使寒氣凝滯在身體里,使身體的氣血運行受阻,很容易出現感冒、頭痛、鼻塞等病癥。
忌情緒太激動
夏季天氣燥熱,人們容易“情緒中暑”。平日可以給親人朋友打電話,傾訴、表達一下情緒,或者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
切記盲目進補
中醫養生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所以很多人會自行進補,但單純補陽非常容易上火,在日常生活中,切忌盲目進補,要聽取專科醫生的意見,科學辨證地進補。
● 夏季保健如何做
泡腳除濕
古人云“長夏多生濕病”,夏季,光腳穿涼鞋的人越來越多,沒有了襪子的保護,腳和鞋經常“親密接觸”,加之天氣潮濕悶熱,各種腳病也找上門來。夏季熱水泡腳,不僅能預防腳部疾病、祛除暑濕,還能提高睡眠質量,對心血管也有一定好處。可在每天睡前1小時,運用滲濕利水、溫經通絡的中藥,比如茯苓、艾葉、牛大力、川牛膝、續斷、川芎等等來煲湯沐足,用熱水泡腳20分鐘,使身體微微汗出。這樣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經絡,起到健脾祛濕、通經利水、緩解疲勞的作用。
艾灸補陽
夏至體內陰陽氣皆少,處于“外熱內寒”之時,是扶陽祛寒的最佳時機。可以通過艾灸任督兩脈的方法,生發陽氣,調養氣血,補充人體元氣。
取督脈:大椎、至陽、命門;任脈:膻中、關元、神闕、巨闕穴,艾灸,每個穴位艾灸20-30分鐘。
在施灸前,喝淡鹽溫水,防止在施灸過程中汗流過多,而引起虛脫。灸完后閉上眼睛靜休15分鐘,平復氣血。
按摩養心
點按極泉穴
定位:上臂外展,在腋窩正中,動脈搏動處。
手法:以拇指指尖點按極泉穴2-3分鐘,以微感脹痛為宜。
功效:極泉穴屬手少陰心經,經常按摩此穴,能起到溫通心陽的作用,也可促進新陳代謝。
作者|潮州市中心醫院中醫科 黃淡葉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