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鄒魯話騎樓
周建苗
潮汕,面海,靠山,臨江,有“潮上綠洲、海濱鄒魯”之說,其傳統民居建筑,是潮州文化的一個重要櫥窗。
如果說安逸、寧靜,潮汕的傳統民居建筑,應該數“百鳥朝鳳、駟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五間過、竹竿厝”等,類同“四合院”的園林格局,富麗、豪華,幽雅、舒適。
當你穿梭行走在幽深的古巷,看著爬上青苔的白墻、青瓦,飛檐翹角,裝飾雕梁畫棟,石雕、木雕、壁畫、嵌瓷等地方特色,能夠穿越過去,接受一場人文旅游的洗禮。
如果說熱鬧、繁華,潮汕的傳統建筑,應該數騎樓了。
“騎樓”一詞,有二種說法。
一是古建筑的騎樓,建于祠前的騎樓,以及樓頂的騎樓,多以祠廟、樓閣等的輔助建筑物。
按曹學佺《名勝志》所述,“諸葛營南有東岳廟,祠前有觀騎樓,俗以三月二十七日迎神賽會,俠少之徒聚此,走馬賭勝。觀者咸登此樓,上下如市”,祠前的觀騎樓,即是類似觀景臺的輔助樓閣。在馮天瑜《黃鶴樓志》記載中,有“樓頂以中央的“攢尖頂”為核心,四面各突起一座歇山頂的騎樓”,以及“奧略樓高三層,樓體呈矩形,屋頂前方建小騎樓式檐頂”,是樓頂的騎樓,摩天接地的建筑,高處標志性的輔助建筑。
從這可以看出,騎樓的“騎”,以“騎”在樓閣、祠廟、市坊、坊廊等干欄式建筑,高于主體建筑,氣勢恢宏地俯視,這樣的樓建筑,美觀大方。
二是沿海地區的騎樓,多建于商埠開放,晚清、民國的建筑物,有著樓房建筑特色,也結合當地建筑,中、西結合特點,處于開放商貿繁榮發展的象征。
騎樓,多出現在城鎮沿街的建筑,為上樓下廊,樓前留出敞開走廊,一樓屋舍面內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間(道),有遮陽、防雨屋頂(一層或多層),也叫“店鋪的公共走廊”“五腳氣”“五腳基”等,“外廊式”開放性的商住建筑。
五腳基,指五英尺;“五腳氣”,是潮汕地區對騎樓底層外廊的俗稱,來源馬來語“五英尺”(五英尺道)的音譯。即是向街走廊,留出約一米半的空間,可供行人行走、休憩的空間。
騎樓的特點,即內凹、留走廊(檐前)的樓房建筑,現在不少潮汕建筑樓房,有以這樣留走廊的。不過,在商業繁華的擁擠地帶,留出這樣的走廊,既擴大的做生意的空間,又拉近了與顧客的距離,也是商業的一種模式。
騎樓,起源于印度,由英國殖民者建造;馬來西亞的騎樓,也是按英國政府規定標準所建。在熱帶氣候地區,創造了涼爽的居住環境,在南亞、東南亞各國,以及我國海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沿海僑鄉,很為常見。
當然,潮汕地區的騎樓,也結合了地方傳統特色,像是騎樓的墻體灰沙土、灰塑等,以及走廊柱有石柱支撐等,多是來源傳統建筑的民居、祠堂結構。
騎樓,一般多以一面走廊,也有二面、三面等,周圍環繞,更是留有余地。走廊,多以一層樓高為常,也有二、三層高,高高矗立,便顯得雄偉、壯觀了。
潮汕騎樓,是樓騎廊、樓騎柱,形成的雄偉、壯觀建筑,有一種騎馬奮蹄,經濟騰飛、蒸蒸日上的寓意。
潮州文化古街牌坊街的建筑特色,矗立的23座中式明清石牌坊與兩側南洋風味的騎樓互為映襯,形成中西合璧的獨特僑鄉風貌。
汕頭的騎樓建筑群,位于小公園及周邊的安平路、升平路、國平路等街道,南生百貨大樓等,有著中西合璧的建筑藝術,臨街架空、星羅棋布的商品網點加上環形放射狀的路網格局,是汕頭“百載商埠”的發祥地,重要的地方文化遺產。
潮汕騎樓,與當地的開埠、僑批、商業、建筑等,息息相關,有著豐富的文化內蘊。
汕頭騎樓的由來,源于汕頭的開埠文化。
趙爾巽《清史稿》記載:“商埠曰:沙汕頭,咸豐八年英天津條約訂開,有潮海關,潮汕鐵路。”在1858年對外開放商埠天津,潮海關、潮汕鐵路。又載:“咸豐九年,設粵海關于廣州。允俄人于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臺灣、瓊州七口通商,稅則視各國例。定美約亦如之,并允于潮州、臺灣兩口開市,照新章完納稅鈔。十年,設潮海關于汕頭。”1859年,允潮州、臺灣兩口開門;1860年,設潮海關于汕頭,為汕頭開埠的由來。
汕頭騎樓的由來,也源于僑批文化。
“雍正九年,以出洋船只往往乘機劫奪,令福建出洋等船大桅上截、自船頭至梁頭用綠色油漆,易于認識……又省例:篷上書字,四邊止許空一尺。故福建船,俗謂之「綠頭船」;廣東船,俗謂之「紅頭船」”,周凱《廈門志》卷五船政略所言,廣東“紅頭船”出現在1731年,隨著汕頭商埠的開放,也有著當不少人貿易海外,以及留在海外創業謀生、羈居,出現了有名的潮汕僑批文化。
騎樓,不僅能夠為行人提供遮風擋雨、遮擋陽光的場所,也是當地居民夜間聚集的熱鬧場所,體現了潮州文化的獨特魅力,有著不少人的記憶,還是家國情懷的一種象征。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