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饒平縣以省委實施“百千萬工程”為契機,創新探索供排水一體化運營改革,推動全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61.38%提升至100%,較全省平均水平高25個百分點,相關改革經驗成功入選全省首批10個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民生領域改革”典型案例。
饒平縣創新探索供排水一體化運營改革。 饒平融媒 供
改革以資金保障為突破口,通過統籌中央資金、駐鎮幫鎮資金及省農業農村廳專項資金超9000萬元,并成功獲得省農發行1.33億元政策性授信,實現全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項目政策性銀行融資“零”的突破,為治理工程提供了堅實支撐。
在實施過程中,饒平縣引入中鐵十二局、中鐵十七局等央企,以“微利+市場化”模式參與治理項目,采取“邊設計邊施工”“多點同步推進”的高效機制,2024年提前1個月完成省下達的222個村治理任務,同年12月啟動2025年275個村治理工程,較省定2026年全域覆蓋目標提前一年多完成,實現治理進度全面提速。
治理過程中,饒平縣創新“資源化利用+景觀化改造”生態模式,累計改造生態景觀塘28個、新建人工濕地24座、鋪設排水溝約227公里,惠及近11萬村民。以大埕鎮上東村為例,通過明溝改暗渠、臭水塘生態化改造,項目總投資從1650萬元降至769萬元,節省成本52%;人工濕地等設施的廣泛應用,使新增一體化設施占比僅2%(497個治理村中僅新增10座),預計累計節省建設成本1.42億元,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成本的雙向優化。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教授級高工林偉仲說:“饒平縣在農村污水治理方面主要采取了幾個模式:納廠模式、資源化利用模式、建設設施模式。在污水收集方面,主要采用以暗渠化為主的方式,降低管道埋深,減少路面開挖,進而減少成本,從污水處理分片區治理模式上,可以減少很多管道的鋪設,大大降低成本。污水治理優先采用資源化利用,把污水、廢水變成可以利用的寶物,這次我們采用的是多級利用。建設設施方面,主要采取以生態技術為主的工藝,使污水可以達標排放。今年通過技術改造,運維管理更為便捷,運維費用降低了70%。”
饒平縣改革的核心經驗在于“謀建結合”。一方面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組建縣鳳江水務公司,構建“政府管理、行業監管、企業運營”的協同架構,破解“九龍治水”困局;同步組織鎮村干部、村民代表實地踏勘,根據人口分布、污水量等要素制定“一村一策”,確保治理方案貼合農村實際;另一方面搶抓央企助力機遇,通過劃分標段、加派施工力量、優先建設處理終端等舉措,壓縮項目前期周期,實現治理工程“設計—施工—運營”無縫銜接。
來源|饒平融媒
編輯|翁純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