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春寒”是一種“非時之氣”,其帶來的寒邪和濕邪容易影響人體健康。
在倒春寒期間,保健養生尤為重要。通過合理的飲食、作息和運動,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提高身體對寒冷天氣的適應能力,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資料圖片
倒春寒是指春天受較強冷空氣頻繁侵襲氣溫下降較快,并造成大范圍地區樹木和農作物持續受凍害的天氣氣候現象。這種天氣現象通常發生在春季后期(晚春),即氣溫開始回升之后,由于冷空氣的突然入侵,氣溫急劇下降,并可能伴隨大風、雨雪等天氣。
“倒春寒”是一種“非時之氣”,其帶來的寒邪和濕邪容易影響人體健康。它對健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呼吸道疾病
倒春寒時,氣溫驟變,容易導致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使得細菌和病毒更容易入侵。這種寒冷刺激還可能引起人體自主神經中樞系統發生紊亂,導致調節功能減弱,從而誘發感冒、流感、肺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特別是老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更容易受到這些疾病的影響。
心腦血管疾病
倒春寒來襲時,人體在遭受低溫刺激后,容易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全身毛細血管收縮、痙攣,血流緩慢,血液瘀滯等現象,體質不好的老年人可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腦部缺血缺氧,并加速血栓的形成從而誘發心肌梗塞或腦梗塞。血管收縮還會加重血壓升高,容易引起出血性腦卒中。因此,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倒春寒時節應高度注意中風等先兆征象,并及時就醫。
關節疾病
倒春寒的低溫潮濕天氣會加重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癥狀。這是因為低溫會使關節滑液黏稠度增加,炎癥因子釋放,從而誘發或加重關節疼痛、僵硬等癥狀。對于這類患者,倒春寒時節應注意保暖,避免關節受寒。
腸胃不適
倒春寒還可能引發腸胃功能紊亂,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這是因為寒冷刺激會導致胃腸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環。對于原有胃潰瘍等胃部疾病的患者,倒春寒時節更應注意飲食調理和保暖措施,以免病情反復。
其他影響
除了上述幾種主要疾病外,倒春寒還可能對女性的膝關節造成不良影響。由于女性膝關節對冷空氣刺激特別敏感,如果過早穿上薄衣短裙,遭受寒冷襲擊后,膝關節局部容易出現麻木、酸痛等癥狀,久而久之可能引起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
在倒春寒期間,保健養生尤為重要。通過合理的飲食、作息和運動,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提高身體對寒冷天氣的適應能力,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以下是從中醫角度對“倒春寒”的調護建議:
穿衣保暖
春捂原則:“春捂秋凍”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之一。在“倒春寒”期間,應盡可能遲地卸減冬裝,“捂”住身體的熱氣,以應對氣候的變幻。重點保暖部位:
頭部:為諸陽之會,應佩戴帽子加強保暖。
頸部:容易受寒,建議佩戴圍巾。
腳部:離心臟較遠,血液循環較差,應穿著厚襪。
腹部和背部:也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寒邪侵入。
飲食調養
溫補與祛濕并重:溫補食材,選擇杜仲、黃芪、黨參、當歸等中藥材燉煮肉類,如杜仲豬蹄湯,以增強身體陽氣,抵御寒冷。
祛濕食材,增加薏米、赤小豆、茯苓等食材的攝入,有助于排除體內濕氣,保持身體平衡。
適量食用性溫升散的食物,如蔥、蒜、姜、韭菜等,有助于溫補陽氣,散寒通絡。這些食物不僅能溫通陽氣,還能散寒。但辛辣和發散的食物也不能過度。
甘味補脾:中醫主張春天用甘味補脾的食物,如大棗、山藥、五谷雜糧等,有助于補益脾胃之氣。
多吃新鮮蔬果:如菠菜、薺菜、草莓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利于平肝清熱通腸。春季也是過敏性疾病易發的時候,鼻炎、哮喘、蕁麻疹等患者則應慎食發物。
飲食禁忌: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和隔夜陳腐食物,以免損傷脾胃陽氣或引起腸胃不適。
藥膳:可用桂枝、艾葉、藿香和生姜煮水泡腳,或者喝一些溫陽的藥膳。也可以喝一些紅糖姜蘇飲、砂仁鯽魚湯等。
適量運動
運動方式:在“倒春寒”期間,適度的運動有助于提高身體抵抗力。建議選擇室內運動,如瑜伽、健身操等,避免在室外寒冷環境下過度運動導致身體受傷。若天氣晴好,也可以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放風箏、騎車、爬山等有氧戶外活動。
情志調節
調節方法:春季是肝氣升發的季節,而“倒春寒”可能會影響人的情緒,使人容易出現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要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開朗,避免肝氣郁結。可以通過聽音樂、賞花、踏青等方式來調節情緒,使肝氣得以順暢。
中醫情志養生:嘗試中醫情志養生方法,如靜坐冥想、深呼吸等,有助于放松心情,緩解壓力。
穴位按摩:適當的穴位按摩也可以刺激經絡,調節臟腑功能,達到溫補陽氣的目的。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可減少脾胃濕氣,緩解春季潮濕對身體帶來的影響;按摩風池穴可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其他調護措施
熱水泡腳:每晚用熱水泡腳,加入艾葉、花椒等中藥材效果更佳,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驅寒保暖。
艾灸按摩:可選用艾灸關元穴、氣海穴等穴位,或按摩足三里、風池等穴位,有助于溫補陽氣,增強體質。
作息規律:保持規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有助于養精蓄銳,增強免疫力。
作者簡介:
沈寧,潮州市人民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擅長治療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常見病,對內科胃腸疾病、婦科月經不調、不孕、兒科哮喘、腎病綜合征的中醫治療有一定的研究。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