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卷尾詩”
□ 陳放
古人的寫作經驗中,素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意謂開頭漂亮悅人,中間內容飽滿,結尾勁練有力。潮劇優秀劇目,不管是傳統本子,還是新編古裝戲,很多在一場或全劇收結時,來上一段精警的唱段,名為“卷尾詩”。
且看《蘇六娘》中的一折《桃花過渡》, 這是潮人喜聞樂見的潮劇錦出戲。撐船槳為舞,“斗歌”如賽詩,侃人情,話世故,猜“啞謎”,一句句飽蘸著生活原汁的歌詞,如魚激活水,鮮蹦亂跳,惹人嘆賞叫絕。婢女桃花不僅聰明、伶俐,對六娘的真誠尤為熱切感人,深深地打動了善良、風趣的渡伯。他決意濟人之危,將蘇六娘與其表兄郭繼春載到自己家中暫避,以躲開楊子良的逼婚,讓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且聽,終場的“卷尾詩”是:
(桃花唱)欲破曹營用火攻,幸喜借到大東風;
(渡伯接唱)遠近強弱精打算,斗歌定計渡船中。
“火攻曹營”及“借東風”,通俗淺白,切合桃花的口吻;“精打算”和“定計”之詞,出于飽經世故的渡伯之口,極為相宜。一場劇情,暫告了結,終即是始,又為后面的劇情作了導引。
再看潮劇《告親夫》。既有急管繁弦的橋段,但看那花前月夕,郎情妾意卿卿我我;又有緊鑼密鼓的場面,恨“新郎”始亂終棄,為對舊情人滅口,竟至燒樓,沉江,端的是“骨灰級”渣男!一層層波瀾迭起、讓人透不過氣來的驚人情節,最終以新婦告倒親夫,嚴父斬殺逆子結束全劇。帷幕徐徐降下時,后臺幫聲唱出了四句唱詞:
良禽也得擇木棲,遇人不淑嘆殊深。
義除奸宄無反顧,贏得芳名后人欽。
前兩句,慨嘆弱女顏秋容私托終身于無良之徒蓋良才,“多情多感”竟致喪命;后兩句,贊頌義除奸宄的文淑貞及其為官公正執法無私的老家翁。四句曲詞,如金鑰開鎖,總括全出劇情,勝似一篇意深言簡的勸世賢文,撬動觀眾心緒,讓人沉思良久。
其實,若究起“卷尾詩”的源頭,可謂由來有自。
且看明代湯顯祖著雜劇《牡丹亭》,“驚夢”一折結束時巧用唐人四句詩:“春望逍遙出畫堂(張說),間梅遮柳不勝芳(羅隱); 可知劉阮逢人處(許渾)?回首東風一斷腸(韋莊)!”這總結式的四句詩,正是元雜劇傳承下來的特色之一,叫做全劇的“題目正名”,亦稱“卷尾詩”。當然,每折雜劇結尾處,靈活地采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內容,均符合 “題目正名”的規范。
元曲雜劇的魁首關漢卿寫《竇娥冤》,當竇娥蒙冤被判斬刑,唱出“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的泣血椎心之辭,立下血飛白練、六月降雪,亢旱三年等三樁誓愿,以求蒼天證其清白,一時間火爐添炭,烈焰驟升,助燃了觀眾與劇中人的共情高潮。好一個關漢卿,他在此刻結束全劇時,只是淡淡地寫上這么兩句卷尾詩:“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他為啥不跟著竇娥罵幾句出氣話,以突顯正義的威力?我想,有張有弛,方見韌性;烈火淬鋼,澆上冷水,才出好鋼。竇娥冤,觀眾早已明了;而劇情的另一面:真正的殺人兇手張驢兒和貪官知府應該懲罰,而全劇的“正能量”代表人——竇娥的父親、做官返鄉的竇天童,替女兒昭雪冤案,給個“秉鑒持衡廉訪法”的“點贊”,也絕對值得!這是藝術的“暗步”啊。
觀劇,讀劇,欣賞著元曲,明雜劇,以至潮劇的諸多“卷尾詩”,我想,任何文化藝術的美好形式,絕不會是哪一位劇作家頭腦“咯噔”一下就蹦出這么個妙法子來,應該是有淵源、善流變的。你看,司馬遷撰寫《史記》,什么本紀,世家,列傳等,文末總喜歡來上一節“太史公曰”之類的文字,創“史家絕唱”的章節結尾手法。流風所至,漢唐宋元一些文章大家所寫的“××傳”“××祠堂記”,也喜歡在文末附驥一段“贊”或“詩曰”,以起概括全文或一唱三嘆之效。“卷尾詩”大概也是由茲變化而來的吧?
即便是現代文學,我讀過長篇小說《駱駝祥子》的那段膾炙人口的結束語——
“體面的,好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著人家送了多少回殯;不知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我看,這首白話的“卷尾詩”,也是老舍先生寫這部杰作時使出的“斷魂槍”吧?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