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
□盧放民
羞字上古為心紐三部,潮語讀為[思優1]和[思妖2]。這用中古音韻學是無法解釋的,但依古音學卻是雙聲疊韻。古音三部的字,其[優]與[妖]二韻是可以通轉,且看下面的字:繡與簫、幼與幺、秋與愀、周與凋、柳與聊、優與擾、謬與寥、繇與瑤、朽與巧、由與[多妖4]、攸、絳[胎優1]與筱、條。這是十一組不同的諧聲字,每組各自疊韻;從另一角度看,它們全都同韻部,所以全部疊韻。此外,綁腿潮人叫“腳糾[哥妖2]”,糾也與羞一樣保留了雙讀。這些當然都是上古遺留的現象,這種現象在上古的韻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詩·王風·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曹風·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蕭,愾我寤嘆,念彼京周。”《荀子》:“鳳皇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楚辭·九歌·山鬼》:“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詩歌最講究韻律,尤其《詩經》,其韻腳是嚴格的,而上舉古詩,從中古音韻學看,簡直不成其韻。因為秋、周、憂在《廣韻》的流攝尤韻,蕭、簫在效攝蕭韻,所以,用普通話讀也不協和,若去科場,吃鴨蛋定然無疑。可是,用潮語讀則非常和諧,因為這些韻腳古音同部,古音靈活而規則的聲轉確保能做到這一點,也就是說,它們本來也像羞、糾那樣,可以有[優]、[妖]韻雙讀,只是由于后來字音偏專而沒被保留下來。這就是羞之可以既讀[思優1],也讀[思妖2]的音韻學根據。
俗語“羞(饈)[思妖2]食[之呀8]”,《儀禮·既夕記·注》:“羞,四時之珍異也。”指美味的食物,如:潮汕羞[思妖2]食、當地羞[思妖2]食、特色羞[思妖2]食。有將字作“小食”,這是著重于食物的精粗大小,而非美味可口,二者只是聲近,而形異義別,古指點心為“小食”。《梁書·昭明太子傳》:“改常饌為小食。”
“羞[思妖2]禮[羅衣2]”,《廣雅·釋詁》:“羞,辱也。”①本指侵凌辱沒禮法,潮語指可恥、羞恥。這是古漢語常見的,以具體代抽象的借代用法。如:“當官貪污受賄過羞[思妖2]禮[羅衣2]!”“作賊作寇[戈歐3]不務正業羞[思妖2]禮[羅衣2]死!”“非禮姿娘真羞[思妖2]禮[羅衣2]!”“隨處放尿羞[思妖2]禮[羅衣2]!”《禮·樂記》:“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左昭二十五年傳》:“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我國是禮儀之邦,禮義廉恥禮為先,是人們的行為準則。《國語·周語》:“奸禮為羞。”意思是干犯蹂躪禮法可恥,奸禮與羞禮意思相近,潮人用法本此。此語使用頻率極高,但被視為俚語土腔,不知其對應漢字,有潮音字典作“小理”、“少禮”,除了音近之外,未詳其訓詁根據。②臉上下不來;不好意思。如:“中學生算數輸過小學生,羞[思妖2]禮[羅衣2]死!”“她表演出了差錯,羞[思妖2]禮[羅衣2]到面紅紅。”
“畏羞﹝思妖2﹞禮”、“驚羞﹝思妖2﹞禮”、“羞﹝思妖2﹞禮面”、“羞﹝思妖2﹞禮形”,借指害臊;靦腆;赧顏。如:“勿畏羞﹝思妖2﹞禮,唱條歌來聽。”“他生來就這塊羞﹝思妖2﹞禮形,驚畏見生人。”李白《長干行》:“十四為君婦,羞顏未曾開。”
“羞﹝思妖2﹞禮草”,含羞草。
“羞﹝思妖2﹞禮作只濕﹝之音4﹞鼠(或鱟)”,形容羞慚或害羞。濕﹝之音4﹞鼠比家鼠個頭小,灰色,長條形,后肢不發達,行動不靈活敏捷,走路像有點羞答答。它身上的氣味使貓不捕捉它,潮人譏人辨識力差叫“青肓﹝毛楹5﹞貓咬著臭濕﹝之音4﹞鼠”。鱟也是常將頭縮入甲殼,容顏難得一見的動物。故以二物作比喻。
“羞﹝思狀2﹞禮易過,錢銀奧﹝窩4﹞索﹝徐鍋7﹞”,奧,深奧,借指難。索,求。意思是,難為情,不好意思的時刻雖不好受,但容易過去,而花掉的錢想拿回來就難了。換句話說,錢比臉面更為重要。這是囊中羞澀或生性慳吝的人,處于要不要出錢的尷尬境地,而最終躲過了掏腰包的觧嘲話。
“羞﹝思妖2﹞欠”,《史記·魏世家·注》:“醜,羞也。”《集韻》:“欠,不足也。”①形容土氣或缺乏美感,如:“這件衫來配這條裙顯得羞﹝思妖2﹞欠。”“這個人物在這幅畫中顯得羞﹝思妖2﹞欠。”②形容贈與的財物菲薄寒磣,如:“帶這點禮品去慰問,看起來過羞﹝思妖2﹞欠。”“大大公司捐這二個錢羞﹝思妖2﹞欠死!”③形容錙銖必較,如:“此公真羞﹝思妖2﹞欠,幾角錢也計較。”④公心私用,為小利而失大體,如:“身為領導,分福利品時巧立名目,多分多得,實在羞﹝思妖2﹞欠。”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