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2月底土豆就能采收了,預計每畝產量6000斤左右。”近日,在湘橋區官塘鎮巷頭村,潮州市小紅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蘇宗建看著田里破土而出的土豆苗欣喜地說。
圖為小紅帽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向巷頭村承包的墾造水田。
近年來,官塘鎮堅持把實施土地流轉、撂荒土地復耕作為推進農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墾造水田集約化發展模式,制定土地流轉財政獎補激勵政策,將成片的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同時,興修水利工程,大力推廣應用機械化,持續發力推動小田并大田、廢田變良田,走出碎地“生金”的富民興村新路子,為“百千萬工程”注入強大動能。
巷頭村便以典型村培育為契機,積極探索墾造水田集約化發展模式。為推動復耕復種,巷頭村成立墾造水田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詳細工作方案,實行包干制。同時,通過完善水利設施灌溉功能和機耕道路建設,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為土地規模化流轉打下堅實基礎。
圖為小紅帽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向巷頭村承包的墾造水田。
2019年,小紅帽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向巷頭村承包墾造水田380余畝,大面積種植水稻、毛豆、土豆等糧食作物,年產值約280萬元。“公司運用機械化種植和農業現代化管理方式,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經濟效益,同時也為周邊農戶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促進村民增收。”蘇宗建告訴記者,巷頭村自然資源優渥,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各項政策服務到位,目前,該公司正積極爭取工業用地,謀劃建設凍庫、大米加工廠等配套設施,推動基地從一產種植向二產加工發展。
針對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田地種植灌溉條件差,村民不愿種、無法種,導致長期撂荒、雜草叢生的問題,官塘鎮全面摸排、因地制宜、整合資源,推動4期共1240畝墾造水田項目落實落地,投入90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314畝,土地土壤種植條件得到有效提升。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扶持,加速推動投資1.5億的農村水系整治工程、投資395萬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完善灌溉排水溝渠、暢通機耕道路,進一步夯實農業產業發展根基。
蘇二村村集體集約土地178畝,帶動村內150多戶富余勞動力復耕撂荒土地;巷下村種植能手陳潤楠通過土地流轉,以每畝601元的流轉費流轉土地186.69畝……聚焦土地碎片化、產業規模小等問題,官塘鎮深入實施“一轉三補”獎補政策,全面統籌整合村內土地資源,分類管理,對繼續耕種的農戶可優先選取位置地塊作為“自種區”,對不再耕種的農戶承包地列入“流轉區”,由種植大戶承租。全鎮累計盤活撂荒地復耕1.71萬畝,2020年以來累計流轉土地3907畝,土地畝均租金提高55%。獎補政策實施以來,官塘鎮共投入27萬元進行獎補,推動土地同權化,共流轉涉及4個村的751.85畝土地,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為破解農產品單一、價值鏈短等難題,該鎮還從人才培育入手,全面挖掘“湘橋老農”“電商達人”等十類型鎮級鄉土人才300名。常態化開展農業種養培訓,創設鎮農科站、源升泉合作社等2個農村青年創業培育基地,著力培育高素質農民,推廣現代化種養技術,優化產品加工工藝,提高農產品種植效率和附加值,農戶種養實現增收超20%。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瓊
圖片|關唐
編輯|吳冰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