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茶,被稱為“茶米”;喝茶,則叫“食茶”。之所以與“米”并稱,原因無他,在潮州人心中,茶,如同大米一樣,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
從南宋末年至今700余年光景,世居鳳凰山區的潮州先民,在海拔600~1200米山地,開辟出無數茶園。他們以茶為生、與茶為伴,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開創了茶樹與作物、茶樹與果樹等多種間套種模式,形成并不斷發展出一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茶業生產與文化體系,堪稱山區可持續農業的典范。
這棵名為“大庵宋種”的古茶樹,是大庵古茶園現存最老的茶樹,在這片土地上已生長了約600年,如今依然枝繁葉茂。它如同鳳凰山的圖騰,烙印在每個茶人的精神世界,也昭示著鳳凰山茶農世代相傳的種植智慧。
翻土和鋤草,看似簡單,卻正是這種智慧的體現。經驗豐富的茶農,每鍬深度都會控制在20厘米左右,這樣既不傷及茶樹根系,又恰好能蓋住雜草,不僅可以讓茶樹根系呼吸順暢,也可以達到覆草肥土的目的。取之自然,回饋自然。
鳳凰山山高坡陡、潮濕多雨,茶園的水土和養分流失在所難免。取土、培土,是鳳凰山茶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另一個管護妙法。
鳳凰山的土壤,富含大量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它們是造就單叢茶獨特風味的物質基礎。這些土通常取于林下,林中落葉經過自然發酵,給土壤帶來豐富養分,也可以讓古茶樹得到新的滋養。
時值谷雨,畬家山寨迎來了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茶采摘季。藍奕鋒家的茶園也開采在即。鳳凰山的茶農都知道,茶葉不等人。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春茶適采期很短,過早或過晚,對茶葉的香氣與品質影響很大。
采茶女需借助樹枝或木梯,才能采到高處的茶葉。采摘時用拇指和食指二關節捏住嫩芽的莖梗輕輕上折,才能保證茶青完整,并且不折傷芽葉和茶枝?!把劬o、手快、輕采、輕放、勤送”,是每個采茶女熟記于心的口訣。這種方法也被當地茶農形象地稱為“單手騎馬式采摘法”。
采茶講究,制茶更為講究?!芭銮唷币卜Q“做青”,俗稱“浪茶”,是單叢茶區別于其他烏龍茶制作技藝最大的不同。制茶者用雙手抖動茶葉,使其發生碰撞,從而破壞茶葉邊緣,促進酶的活動。看似簡單的工序,卻能將單叢茶的“一樹一香”發揮到極致,使得茶湯褪去苦澀,滋味甘爽。
好茶敬好友。這是鳳凰山茶農至今仍保持的一種風俗,每當新茶制成,都會邀請至親好友前來品鑒,一來可以借此聯絡感情,二來也可以通過交流提高制茶技藝。
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茶道之一。潮州人將單叢茶的特質與傳統的中原茶葉沖泡技藝結合,形成了二十一式潮州工夫茶技藝。
潮州人對茶的講究還不止于此,茶樹的品種更新也體現了茶農的精細。經過數百年發展,鳳凰山茶農逐漸學習并掌握了扦插和嫁接等培育技術。
“低位劈接法”,是用根系龐大、適應性強的茶樹作為砧木,理想香型品種的古茶樹作為接穗,進行嫁接。這一方法,可以大大縮短茶樹生長周期。
由于 “劈接法”屬于“無性繁殖”,用這種方法嫁接的新苗不僅操作簡單、成活率高,其種性與母本也可以保持完全一致。
當兩種不同株系茶樹的韌皮緊緊貼合在一起,鳳凰山的優質古茶樹資源也將以一種嶄新的生命得以延續。
今天,越來越多的農技人員定期深入田間地頭,通過土壤檢測、理化誘控等技術,對茶園進行科學高效的管理。
傳統的農耕智慧與先進的科技手段相結合,讓鳳凰山古茶樹資源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也讓延續數百年的鳳凰山茶脈在歲月更替中愈發興旺。
周一至周五 CCTV-1
18:20檔
跟隨《農耕探文明》
走近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于中華大地,探農耕文明
來源|央視一套
編輯|張澤慧
審核|梁佳濤